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创建与理论创新及修复模式示范推广
发布时间:2023-11-28 15:0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完成人:王召明,白永飞,石凤翎,刘亚玲,陈翔,杨红艳,王保林,张健,伊风艳,王扬,高俊刚,张林,刘思泱,郑丽娜,潘庆民
完成单位: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小草数字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种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通辽市蒙草沙地治理与林草牧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针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域广、退化类型和程度复杂多样,恢复路径和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以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创新及修复模式示范推广为研究目标,联合区内外7家单位,经过近7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依据多年的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遵循近自然修复理念,提出了基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生产力协同提升的“植被建植、结构优化和生态功能提升”三阶段修复理论,丰富了草原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因地制宜制定近自然修复目标与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原则。
2.选育抗逆性强、经济性能好的乡土草品种,缓解草原近自然修复“无种适用”局面。建立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乡土草种质1603种、2.29万份,建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圃、评价圃10处2110亩,评价生态修复用乡土植物种223个,创制新种质10个,克隆抗旱和耐盐基因4个;审定乡土草品种7个,获得新品种权4个,创制组培与育苗快繁技术2套,建立草种繁育基地6.2万亩。
3.研发了沙化草地草帘覆盖提高成活率和越冬率、草地精准施肥和物种多样性调控、模拟天然植被配比“生态包”等5项草原生态修复核心技术;创建不同退化类型草原生态修复集成技术体系3套;构建生物、材料、工程措施综合配套的修复模式23项。
4.建立集“水、土、气、生”资源数据及“天、空、地”监测手段一体的数据平台,创建基于生态条件分区分类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系统,规范了生态修复技术参数与作业流程,根据生态分区及草原类型配置修复模式。
制定国标1项、行标1项、地标5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直接应用面积447.48万亩,辐射推广近千万亩。发表论文34篇,培养研究生及科技青年骨干33人,培训农牧民1000余人次。项目区植被盖度较实施前增加了50%以上,累计直接新增产值1.57亿元,带动当地草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农牧民就业、增收。
▲ 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 乡土植物资源评价圃
▲ 位于乌拉特中旗的苜蓿、冰草良种繁育基地
▲ 种子生态包系列产品
▲ 东乌珠穆沁旗沙化草原生态修复前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