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关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3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10-09 10:2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李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以落实“五大任务”为目标,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的产学研创新链布局,加快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
一、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一)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创新政策环境。以《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 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为主干,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实施细则》《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构建了包括科技计划项目改革、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主体服务、平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营造了全方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供给。2023年,围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高新技术领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数字经济和文化科技融合、军民融合等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104项,投入专项资金9341万元,带动社会投入9673万元。2024年,重点抓好科技“突围”工程的组织实施,聚焦“特色乳业”“稀土新材料”“氢能”“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方向,积极对接专家团队,协调调度盟市,组织领军科学家编制专项实施方案,提出具体项目布局建议,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党委科技委审定,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已启动实施“特色乳业”“稀土新材料”“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等专项点位项目36项。同时,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低碳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共立项支持10个项目,财政支持经费6300万元。
(三)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在“科技兴蒙”行动的大力引领下,我区与国内企业、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建了碳中和研究院、零碳科技园区、碳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大规模储能研发基地等一大批创新平台载体,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开展各类研发创新活动,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实施国家高新区“提质进位”、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坚持培育建设与评价管理并重,落实“科技兴蒙30条”政策,2020年以来支持高新区建设专项经费达到8.2亿元,引导高新区加快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目前自治区高新区总数达到13家,其中国家高新区3家。2022年以来,提供6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重点突破奶牛繁育与养殖、营养与健康、工艺与技术、安全与品质等行业关键技术瓶颈,为乳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高标准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怀柔实验室内蒙古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四)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夯实产业创新发展主体基础。2021年以来,科技厅连续四年下达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奖励资金4.2亿元;下达科技领军企业科研项目奖励支持1.17亿元,带动科技领军企业科研投入超过2亿元。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行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备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达到133家,累计开展服务人数2765人,服务企业8827家,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项目709项、解决技术难题859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87项。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 双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规模,截至2023年底,自治区培育2批次40家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05家,较上年增长20%;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39家,较上年增长60%,形成了科技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大中小科技企业高效协同创新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科技厅将围绕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针对我区产业发展传统路径依赖的短板,进一步强化“链”上融合,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动科研经费投向和科研项目布局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集中。组织实施好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和科技“突围”工程项目,争取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示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二是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突破。优化布局全区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创新型企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国家高新区集聚发展,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在园区内转化示范。加强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国内大院大所的合作,全力创建怀柔实验室内蒙古基地,支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打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创新服务、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总窗口,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促进创新要素由“聚合”到“聚变”。
三是进一步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进一步强化“科技兴蒙30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减免税等政策的宣传和落地见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相关领域企业建立产学研体系、完善内部科研组织、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管理机制。努力培育重点行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型企业对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加强与国内相关领域优势创新团队合作。进一步拓展与 “4+8+N”创新主体合作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优势创新资源,在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鼓励我区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到内蒙古转化应用,为自治区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