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高新区:优化营商“软”环境 构筑发展“硬”支撑
发布时间:2025-01-06 10:37 来源:阿拉善日报
助企纾困服务小组深入企业解决项目审批、联合验收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工作人员为检定合格的加油机打铅封。
送证上门的工作人员将办理好的证件送到商户手中。
家门口的电影院让居民乐享“慢时光”。
工作人员在“Y”字路口增设交通标志牌。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竞争的重要“软实力”,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今年以来,阿拉善高新区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区域承载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一号工程”,切实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构建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的营商环境品牌加速形成。
聚焦企业项目引育优服务
阿拉善高新区积极推动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当好“金牌店小二”服务精神,从硬件设施建设提质增效和柔性管理服务聚力赋能两个维度,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和效能。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为破解项目建设审批事项多、环节多、周期长等难题,阿拉善高新区将建设项目涉及的各个审批阶段合并为工程建设许可一个阶段,将涉及的审批事项梳理整合,实行一次性申报、一站式审批,解决企业在项目手续办理中分头跑、多次跑问题,为项目建设开辟了“高速通道”。
近期,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戊唑醇原药及年产1万吨戊唑醇中间体环氧物等项目实现“验收即备案”。“之前项目审批要来回跑,现在‘一窗受理、联合审验、全程网办’的并联审批模式,减少了我们往返于部门之间的时间,真是省事多了。”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毅然说。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为切实帮助企业突破发展困境,阿拉善高新区成立了助企纾困服务小组,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在项目审批、建设施工、联合验收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内蒙古幸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联合验收过程中,由于分项验收缺乏必要文件,致使项目进展受阻。阿拉善高新区助企纾困服务小组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企业难题,有力保障了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内蒙古幸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务部部长陈云洪感慨道:“工作人员主动到我们企业现场服务、指导,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简化流程的具体措施,真是太贴心了!”
为解决投资创业商户往返奔波、耗时费力等问题,阿拉善高新区将企业和群众取证由“上门取”优化为“坐等取”。日前,在内蒙古沙恩庄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上门服务的阿拉善高新区工作人员将办理好的证件送到商户手中。内蒙古沙恩庄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理牟云飞说:“现在提交资料后,工作人员直接将证件送到我们手中,确实方便。”
内蒙古环圣科技有限公司一期200t/a硅片及半导体CMP抛光液添加剂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项目所在地附近难以接入电源点,阿拉善高新区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企业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并与供电部门共同探讨制定适合该项目的供电方案。通过一系列努力,最终实现了稳定供电,确保了企业项目的顺利生产和运行。内蒙古环圣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王文甫说:“特别感谢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项目才能顺利推进。”
“优”无止境。阿拉善高新区着力深化“服务靠前,管理靠后”工作理念,充分做好园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办事体验,激发园区企业活力,推出的“视频办”服务“零见面”,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
内蒙古兄弟化工有限公司在办理年产2万吨靛蓝液钠技改项目及配套设施申报业务时,遇到了信息审核难题,阿拉善高新区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实时连线、语音指导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咨询导办、手把手在线辅办和心连心创新暖办等一系列特色服务,让企业足不出户完成办理。
阿拉善高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率先推行“一业一证一码”改革,以一张综合许可证实现多行业“一证融合”“一码覆盖”,使申请材料精简68%,审批环节压缩46%,助力“一次办”提质升级。截至目前,共办结社会事务类行政许可事项1175件,开展投资项目帮办代办1236件,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10433件。
聚焦深化诚信建设强保障
2024年,阿拉善高新区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信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中的关键效能,不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全力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
为规范市场计量秩序,营造诚信公平的消费环境,阿拉善高新区对园区各大超市、便民市场、街边商铺等开展电子秤免费检定工作,并对检定合格的电子秤粘贴合格标志。不仅如此,在对电子秤进行检定的同时,工作人员还向经营者宣传国家计量法律法规、普及计量常识,详细讲解电子秤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方法。
诚实守信,是立业之根基,兴业之关键。在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职工活动中心项目现场,阿拉善高新区工作人员对项目进场的钢筋原材料及钢筋接头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建筑业企业使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达标,工作人员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不留“盲点”,并根据企业诚信等级,建立建筑经营主体“红名单”和“黑名单”,划分“A”“B”“C”3个等级,细化信用建设职责分工,规范行业信用评价标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中的通行证,我们严格把控每个施工环节,确保项目质量,坚持以优质的项目建设赢得市场的口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职工活动中心项目负责人王少华说,企业将持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工程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营造园区诚信经营市场环境,阿拉善高新区通过建立档案、摸排调查、跟踪检查、重点监控等方式,对园区内加油机、加气机进行专项检查和检定。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坚持监督检查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宣传式”执法、签订《诚信计量自我公开承诺书》等,引导企业强化诚信经营意识。
在内蒙古阿拉善销售分公司贺兰加油站,工作人员为检定合格的加油机打上铅封,并在醒目位置粘贴上了绿色合格标志。站长姚淑琴说:“加油站定期对油品质量、计量准确性、消防安全等进行自查,确保每一滴油都符合国家标准,每一个操作都符合安全规范。我们也将继续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将诚信经营融入日常管理,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各界的信任与支持。”
一年来,阿拉善高新区持续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用监管机制,聚焦行业管理、信用奖惩、信用应用、诚信宣传等多领域,积极打好信用建设“组合拳”,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以良好的信用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人文设施环境促发展
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是产业腾飞的“双翼”,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始终将营造尊商重企的人文环境和弥补基础设施短板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长远支撑和外部条件,让企业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通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有效改善人居条件,全力打造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在双乌路沿线,工作人员采用人工和机械清扫相结合的方式清理管养公路路面,并对鼓包、裂缝等病害路段进行修缮。巴音敖包瑞德路Y字路口及T字路口作为企业运输的重要通道,承载着高频的物流与人员往来。为了消除潜藏隐患,全面提升道路安全,工作人员在这两个路口增设了交通标志牌、爆闪灯等道路安全设施,并对原有的标志标线标牌进行重新施划,全面提升道路通行安全性和运输效率。“双乌路和瑞德路是我们运载销售的重要通道,这次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升级,对于企业来说,运输更加安全、便捷。”阿拉善盟众邦建设有限公司商砼站生产站长白桃在说。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高度重视并优先保障配套设施和人文建设领域的发展,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有针对性地弥补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强化薄弱环节,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是高新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继续推动相关项目建设,为大家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和谐美好的园区。”阿拉善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唐帅说。
2024年,阿拉善高新区、示范区确定了涉及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8项实事,计划总投资4791万元,在逐步完善园区配套、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朝着既具有经济活力、又富有生活魅力的高品质园区迈进。
电影院项目作为阿拉善高新区群众呼声最高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受到了阿拉善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度关注,由地方直属国有企业金融投资公司承建,按高标准设计装修,成为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影院。“我们以前想看电影都要去乌海、银川、石嘴山,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很方便。”阿拉善高新区观影居民夏慧慧说。该影院建筑面积2328平方米,设有5个影厅,其中VIP厅1间、普通厅2间、沉浸式环音厅2间,并与全国知名院线大地院线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影片能够实现与全国同步上映,舒适的观影环境和温馨体贴的人性化服务,为阿拉善高新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观影体验。
不久前,在乌巴路沿段,工作人员对街边的路灯进行了翻新。为全面提升辖区路灯亮化覆盖率,阿拉善高新区对辖区内4497盏路灯情况进行了摸排、统计,完成园区内路灯光源升级改造,实现对路灯的数字监控、自动校时、科学启灯、故障检测等科学高效管理。“推动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园区,完善配套设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将不断完善优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大力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阿拉善高新区市政和金融服务中心照明设施管理办公室主任焦建平表示。
“营商”变“赢商”。阿拉善高新区正拿出务实举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园区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促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站在新起点,阿拉善高新区将继续以跳起摸高、加压奋进的干劲,着力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塑造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