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企”,撬动全域创新能级加速跃升
发布时间:2025-05-21 23: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而企业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重要主体。
全区各地以“科技兴企”为核心支持举措,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引导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投送
“1+7+N”惠企科技政策包
自治区下达高新技术企业后补助项目专项资金8865万元,覆盖591项创新主体;下达“内蒙古科技创新专板”挂牌企业后补助项目专项资金780万元,覆盖26项创新主体。
“科技兴企”在创新主体培育、加大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
精准投送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原来科技政策有这么多惠企措施,未来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精准投送惠企政策,让企业真正受益。”
“政策及时‘送上门’,让企业找准政策结合点、切入点,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更好结合实际开展创新活动。”
在“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暨2025年新城区科技型企业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上,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政策宣讲团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科技型企业带来“1+7+N”惠企科技政策包,针对性开展政策宣讲,受到企业代表们的热烈反响。
企业之所想、政府之所为。自治区科技厅以“1+7+N”科技创新政策宣讲为重点,组建科技政策宣讲团,奔赴全区各地,开展“进盟市 进企业 进高校 进园区 进院所”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政策公开、政策解读、政策宣讲、政策落实,切实将科技创新政策与改革措施落实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提升、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的具体行动上。
“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责人,不仅要关注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更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发挥好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次培训让我在思想、行动上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和锻炼。”参加完“五大任务赋能计划”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暨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训会,乌海市融科连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责人朱静对“1+7+N”政策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助企正当时。内蒙古各地以“助企行动”为核心抓手,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打出政策组合拳,纾困解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硬核”支撑
打造创新企业矩阵
5月7日,位于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旭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生产高性能金属材料合金粉。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目前已经拥有60多项研发专利,成功让企业生产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3D打印、高端汽车制造等领域。
“入驻开发区以后,各有关部门对我们研发人员给了一些指导,包括对高尖端人员的专职培训,同时也获得了自治区科技厅的很多项目的支持,让企业更有信心增加科研投入。”内蒙古旭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双单介绍,2022年,企业成功纳入自治区上市后备库,3年来,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围绕企业上市挂牌目标,多次邀请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上市挂牌专项诊断咨询和多领域专题培训,并联动区内外优质资金资源,助力企业获得3000万元银行贷款,为企业冲刺上市筑牢坚实基础。
为加速科技型企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自治区在2018年设立“内蒙古科技创新专板”,培育孵化一批处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同时,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突围工程的意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打通“科——企——金”链条,破解了融资“最后一公里”。
“两笔专项资金实行自治区直接拨付,有效提高了惠企资金拨付效率,以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开展创新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近日,自治区依托惠企资金直达机制,下达高新技术企业后补助项目专项资金8865万元,覆盖591项创新主体;下达“内蒙古科技创新专板”挂牌企业后补助项目专项资金780万元,覆盖26项创新主体,获得企业的称赞。
“对首次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内蒙古科技创新专板’优选层和上市层挂牌的科技型企业,补助由之前的20万元,增加到了3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相关工作。”自治区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处处长王宇昕说。
目前,“内蒙古科技创新专板”累计吸引238家企业在科创专板挂牌。仅去年一年,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就为300多家挂牌及拟挂牌企业提供融资路演、上市辅导等全链条服务,这也成为科技型企业对接资本的重要平台。今年,自治区借助该平台,进一步完善培育体系,持续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与资本运作能力。
精准“诊断”
为产业发展蓄势注能
了解产业技术需求、开展专题讲座……5月13日,包头市科技局会同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赴包钢钢联公司开展钢铁“产业专项科技体检”。
“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归集、加计扣除方面政策了解不清晰。”此前,包头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育新多次与包钢股份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梁正伟进行沟通,最终确定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就这3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同时,郝育新还征求了相关部门意见,确定了“组团体检”成员名单,确保通过“一揽子”服务一次性解决企业需求。
座谈会上,梁正伟提出了“各类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整合不足,开放式协同创新模式需不断完善”“高端人才短缺、人才素质整体还不够高,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军型科研人员总量不足”等问题。随即,“体检组”提出后续初步解决方案,并表示会持续跟进服务。
科研人员研究大梁钢断口裂纹走向,设计试验方案,攻关大梁钢表面裂纹产生原因。
“产业专项科技体检”作为科技体检的一个专项工作,不仅增强了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的黏性,更带动企业“愿创新、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今年,包头市科技工作会就全市科技体检工作专章部署,依据《包头市2025年企业科技体检工作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任务目标。
截至5月中旬,包头稀土高新区已全部走访72家参与体检任务企业,并形成体检报告35份。“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72家企业深度诊断,培育10个产学研合作示范项目,将关键技术攻关转化率提升至75%。现正在编写其余企业体检报告,并积极沟通解决申报高企及其他科技类项目需求,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包头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振宏说。
科研人员对钢中稀土夹杂物分离与检测进行研究攻关。
日前,包头市明芯科技有限公司与内蒙古科技大学达成合作,签订《超纯稀土卤化物晶体研发及工程化示范》项目协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这一成果离不开包头稀土高新区在开展科技体检中构建的“特派员——企业——高校”三维服务矩阵的助力。科技特派员李文丽运用财税专长,为30余家规上企业定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案,减负超千万元;科技特派员张亚伟助力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实现10余项专利成果转化,该院研发的稀土储氢材料应用于国内首套固态储氢系统……
“包头市、区(旗县)两级科技部门在惠企政策宣传、研发费用归集、创新平台建设、技术需求挖掘等方面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搭建了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沟通对接的常态化渠道,为企业创新发展增强了信心。”科技体检工作受到不少企业的好评。
从政策供给到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自治区将继续深入落实助企行动实施方案,以“科技兴企”为支点,在创新主体培育、加大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推进助企行动向纵深发展,撬动全域创新能级加速跃升。
评论
以“关键驱动力”夯实企业腾飞之基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在内蒙古这片充满发展活力的土地上,科技政策的有效落实,对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有着全方位的支撑作用。在研发投入上,政策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收益预期。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例,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一定比例加计扣除,这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内蒙古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受益于此政策,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研发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增强了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在科研组织方面,科技政策能够引导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内蒙古的一些大型企业与区内外高校合作,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科研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还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了实践应用场景,实现了互利共赢。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政策支持为企业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政府通过搭建技术交易平台、提供成果转化资金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有助于企业将创新成果及时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创新主体地位。
为推动科技政策在内蒙古落地生根,相关部门需持续发力。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如举办政策解读会、线上专题讲座等,确保企业全面了解政策内容与申报流程,让政策红利及时精准充分落地。另一方面,简化政策兑现流程,减少繁琐的审批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让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根据企业反馈与实际成效,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确保政策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政策作为关键驱动力,只有精准落实,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内蒙古企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助力内蒙古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