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来源:求是网 发布日期:2025-04-04 22:5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李晓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部署。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说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为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两者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化。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对于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稳居全球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蝉联世界第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光伏、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稀土、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领域资源和规模优势凸显,部分领域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正推动中国加快迈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2025年2月20日,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胜利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这是我国在深地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图为深地塔科1井现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比如,高质量科技供给仍然不足,缺乏“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偏低。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提升至6.91%,但相较于近年来美国的16%—18%、日本的12%—15%、欧盟成员国的平均19%,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牢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还需加强,企业在科技项目立项、资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决策中参与度较低,围绕企业需求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凝练机制仍有待健全。再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仅在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能达到50%—70%;尤其是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这些堵点卡点,需要着力破除制约深度融合的思想观念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在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支撑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技术工艺成熟、规模效应明显、行业门类齐全、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我国占79家,其中近半数来自传统产业。同时也要看到,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传统产业还存在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产能过剩、产业基础不牢、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必须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油气、船舶、机械等产业领域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着力推进产品性能质量优化升级,研发应用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新技术,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高铁列车、北斗导航、大飞机等取得重大成果,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亮丽名片。与此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细分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环节尚存在不少堵点和空白,跨行业技术融合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合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难题,影响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链链长带动作用,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虽然部分尚处研发阶段,但其不断涌现的技术突破将深度重构产业体系。比如,2025年1月,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必须系统谋划、超前布局,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依托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凝练,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并实现工程化、产业化。

三、找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关键是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只有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才能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优化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体制机制。科技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的效益与水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前提是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关键民生的领域,组建“大兵团”攻关团队,明确牵头责任主体和“技术条线+行政条线”并行的指挥管理机制;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采用“竞争择优”攻关模式,支持和引导优势主体牵头组织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力量协同攻关。健全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引导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研究投入,扩大政企联合基金规模,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充实对重大前瞻性研究的中长期稳定投入。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能够最直接地响应市场需求,灵敏地把握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要健全科技领军企业的遴选、培育、评价制度体系,择优培育支持一批能够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企业。完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论证制定的决策机制,加大对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支持优势企业试点建立并完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各级政府制定针对性优惠政策,切实支持企业研发准备金的初始注资及收益循环补充。

春回日暖,田耕正忙。春耕生产中,各种新技术、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图为2025年3月13日,在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农民操作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 新华社发 周社根/摄

构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体系。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健全完善的转化服务体系和制度供给是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强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成果转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完善在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产品替代应用中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因素导致失败和挫折的容错机制。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签署认股协议、先使用后付费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领军企业和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机构,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中介组织能力建设,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全国统一技术市场,构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耐心资本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更重视长期投入,看重长期回报。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活动,往往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是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从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壮大耐心资本”。要推动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专项基金;拓宽成长期企业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支持成熟期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强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多方式综合支持,促进“股贷债投保”联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创业责任保险等产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注重科技创新的长期效益。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功能作用,强化与投资、证券、授信、保险等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全方位服务供给。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建立联合研究项目、联合教学模式,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行学术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科学性和针对性。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股权期权激励等分配方式,开展企业分红、股权激励以及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着力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推广柔性引才政策,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招引制度体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附件:

上一篇: 切实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下一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不拘一格用人才 内蒙古打造科技引才强磁场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4-04 22:00  来源:求是网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李晓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部署。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说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为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两者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化。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对于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稳居全球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蝉联世界第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光伏、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稀土、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领域资源和规模优势凸显,部分领域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正推动中国加快迈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2025年2月20日,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胜利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这是我国在深地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图为深地塔科1井现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比如,高质量科技供给仍然不足,缺乏“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偏低。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提升至6.91%,但相较于近年来美国的16%—18%、日本的12%—15%、欧盟成员国的平均19%,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牢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还需加强,企业在科技项目立项、资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决策中参与度较低,围绕企业需求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凝练机制仍有待健全。再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仅在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能达到50%—70%;尤其是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这些堵点卡点,需要着力破除制约深度融合的思想观念束缚与体制机制障碍,在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支撑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技术工艺成熟、规模效应明显、行业门类齐全、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我国占79家,其中近半数来自传统产业。同时也要看到,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传统产业还存在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产能过剩、产业基础不牢、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必须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油气、船舶、机械等产业领域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着力推进产品性能质量优化升级,研发应用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新技术,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高铁列车、北斗导航、大飞机等取得重大成果,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亮丽名片。与此同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细分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环节尚存在不少堵点和空白,跨行业技术融合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合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难题,影响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链链长带动作用,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虽然部分尚处研发阶段,但其不断涌现的技术突破将深度重构产业体系。比如,2025年1月,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必须系统谋划、超前布局,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依托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凝练,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并实现工程化、产业化。

三、找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关键是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只有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才能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优化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体制机制。科技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的效益与水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前提是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关键民生的领域,组建“大兵团”攻关团队,明确牵头责任主体和“技术条线+行政条线”并行的指挥管理机制;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采用“竞争择优”攻关模式,支持和引导优势主体牵头组织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力量协同攻关。健全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引导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研究投入,扩大政企联合基金规模,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充实对重大前瞻性研究的中长期稳定投入。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能够最直接地响应市场需求,灵敏地把握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要健全科技领军企业的遴选、培育、评价制度体系,择优培育支持一批能够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企业。完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论证制定的决策机制,加大对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支持优势企业试点建立并完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各级政府制定针对性优惠政策,切实支持企业研发准备金的初始注资及收益循环补充。

春回日暖,田耕正忙。春耕生产中,各种新技术、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图为2025年3月13日,在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农民操作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 新华社发 周社根/摄

构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体系。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健全完善的转化服务体系和制度供给是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强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成果转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完善在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产品替代应用中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因素导致失败和挫折的容错机制。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签署认股协议、先使用后付费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领军企业和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机构,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中介组织能力建设,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全国统一技术市场,构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耐心资本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更重视长期投入,看重长期回报。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活动,往往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是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从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壮大耐心资本”。要推动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专项基金;拓宽成长期企业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支持成熟期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强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多方式综合支持,促进“股贷债投保”联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创业责任保险等产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注重科技创新的长期效益。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功能作用,强化与投资、证券、授信、保险等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全方位服务供给。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建立联合研究项目、联合教学模式,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行学术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科学性和针对性。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股权期权激励等分配方式,开展企业分红、股权激励以及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着力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推广柔性引才政策,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招引制度体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