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北疆绿氢城”鄂尔多斯:创新力促绿色转型蜕变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日期:2024-09-20 22:5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在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上,鄂尔多斯,这座昔日煤炭重镇,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紧跟时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其非凡的科技创新力和坚定的绿色转型决心进行科技突围,于2022年7月,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9月12—13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央媒科技行 暖城话创新”主题采访活动在鄂尔多斯举行,媒体们深入工厂、园区和科研机构,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兴城:政策引领下的创新生态

在2024年2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中,鄂尔多斯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鄂尔多斯科技创新发展迅猛,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作为。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鄂尔多斯市政府主动出击,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蒙”行动,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当地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今年2月出台的《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动了科技“突围”八大行动,实施10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加速了鄂尔多斯科技创新的步伐。

在“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记者们看到了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这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类项目的合作洽谈。为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构建起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蒙科聚”孕育而生。作为连接鄂尔多斯下辖九个旗区的重要桥梁,“蒙科聚”采用“人才飞地”模式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拓宽了人才引进与合作的渠道。并通过精准对接各地需求与资源,为旗区之间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广阔平台,促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的共享与互通。

“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展示的鄂尔多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据“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副主任梁晨介绍,近期在中心的积极牵线搭桥下,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创新项目即将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该项目依托世界前沿的生态环保粉体新材料技术,未来会将这一科技成果应用于沙漠治理领域,通过在沙漠中成功种植树苗,逐步将沙漠转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未来,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为鄂尔多斯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积极贡献,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实验室领航:重大科研成果频出

围绕当地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愿景,鄂尔多斯积极与科技型企业、顶尖高校以及知名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化合作,共同构建了以鄂尔多斯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为核心的“三院一室”科技创新体系。希望通过汇聚强劲的科研力量与资源,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业技术的源头供给。此外,还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使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

其中,鄂尔多斯实验室作为现代能源与煤化工领域的科研先锋,不仅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煤化工领域内蒙古实验室,跻身首批两个自治区级实验室,更是于今年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杨艳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由实验室支持的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万吨级二氧化碳/合成气制芳烃(CO2A)工业试验项目”。该项目作为全球首套开工建设的同类项目,已在准格尔中试基地成功落地。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芳烃的现状,同时促进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升级。

鄂尔多斯实验室先进煤化工技术展厅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在碳中和、智慧矿山、新型储能等领域深耕细作,为鄂尔多斯树立了碳中和典范,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7月,在鄂尔多斯召开的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上,包括国内首个“零碳”机场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成功落地转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绿色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据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解小刚介绍,“零碳”机场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二氧化碳冷热工质及综合能源管理技术,来实现航站楼的全零碳供能,按照计算,每年减碳量将超过1万吨。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于2021年成立的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在煤炭固废利用、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其开展的高铝煤基固废催化裂解提取氧化铝关键技术中试,可实现“一煤两用、利润产值双翻番”,有望推动鄂尔多斯从“中国煤都”延伸为“中国铝硅基地”,该项目得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100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支持。此外,面对鄂尔多斯将打造更多煤矿、天然气采矿区等零碳示范应用场景这一需求,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在杭锦旗打造了天然气集中处理零碳示范站,以新能源热电联供的方式代替原来火电热电联供方式,证明了大量绿电就地消纳的可行性,在极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实现可观的内部收益率,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完美结合。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清洁供暖实证基地数据平台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媒体们了解到他们在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及环保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据悉,研究院结合鄂尔多斯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项技术研究和应用,包括水害防治、生物煤制气和“碳中和”技术。特别是在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方面,研究院致力于实现高效、绿色的开采方式,这与鄂尔多斯市能源局提出的智能煤矿和智能综采工作面的概念十分契合。

“氢”装上阵:绿色能源的未来之星

鄂尔多斯地区风电资源尤为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使绿色电力(绿电)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些绿电不仅满足了当地的能源需求,更成为了生产绿氢的重要基石。绿氢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可以通过绿电进行直接制取,生产过程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它的存在为世界展现了绿色转型的无限可能。

试想一下,通过电解水过程我们就能把清洁的电力变成氢气,这个过程不仅干净环保,还能解决电力不稳定的问题,能够让绿色能源得到更好地储存和利用。这项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真正推动了产业向零排放、全覆盖的目标迈进。

鄂尔多斯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用于储存制备氢气的氢储罐装置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涌现出一批制氢产业的佼佼者,如国盛利华制氢设备有限公司和爱德曼氢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他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绿电资源,专注于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让氢能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目前,该技术已在化工、能源、电力及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利用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生的电力进行电水制氢,并将氢能应用于交通、化工以及备用电源等领域,对于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爱德曼氢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真介绍道。

鄂尔多斯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制造车间内,工作正有序进行。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经过制氢技术的不断突破,鄂尔多斯地区产出的绿氢也逐步渗透至公交、物流、重卡、环卫及大型备电系统等对氢燃料电池需求迫切的领域。2023年,在“科技兴蒙”行动的重点扶持下,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领域的卓越成就,在当地政府的牵头指引下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的市场化推广。与此同时,内蒙古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生产建设项目秉持“零碳”理念,致力于打造“智慧零碳工厂”,通过技术创新与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与高效化,进一步推动了氢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创新突围:打破鄂尔多斯科技领域空白

鄂尔多斯作为中国煤炭第一大市,目前拥有320座煤矿,2023年煤炭产量达8.1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煤炭开采与利用必定伴随着大量固废的产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鄂尔多斯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力求将这一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新机遇,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和长河满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通过技术创新从煤基固废中提取的特种材料、新型燃料等,提升了煤炭产业的附加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为鄂尔多斯市乃至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煤炭固废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其中,长河满能的煤矸石全组分高值化协同综合利用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自去年九月启动以来,依托自主研发的高效分离与重组技术,实现了煤矸石的全面利用。长河集团科研组、内蒙古科技大学煤矸石综合利用创新团队李科教授介绍道,为了推动这一创新模式的实际应用,项目团队已建设完成一条示范性的生产线,并构建了全系统的标准体系。“这一创新突围项目不仅展示了煤矸石高质化利用的新模式,也预示着未来新生产力迭代和产业体系升级的可能性。”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并且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煤矸石的利用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材料领域,而是将延伸至电子、晶硅等新兴产业,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在太阳能光热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百川光热反射镜产品生产项目的成功实施填补了自治区在光热反射镜生产方面的空白。“我们拥有两条先进生产线,分别生产塔式和槽式光热反射镜,总年产能达1000万平米,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百川光热的技术总监李新艳告诉记者们。

百川光热反射镜产品生产项目车间内,技术工人正在进行光热反射镜生产。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除此之外,鄂尔多斯当地还有像内蒙古广禾元纳米高科技有限公司、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通过研发高端技术材料、打造产业数智平台等手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鄂尔多斯这片热土上,创新力量强势崛起,成为驱动其从“羊煤土气”的传统资源型经济蜕变为“风光氢储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强大引擎。政府领航,科研深耕,企业积极响应,三者合力共绘出一幅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飞速发展的壮丽画卷。今日,鄂尔多斯取得的成绩,正是创新力量如何驱动这座城市实现华丽蜕变的生动写照和最佳诠释。


附件:

上一篇: 热情好“科”的TA,怎样帮内蒙古链接全国

下一篇: 科普之窗 | 城市内涝 避险自救锦囊!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北疆绿氢城”鄂尔多斯:创新力促绿色转型蜕变

发布时间:2024-09-20 22:00  来源:中国网

在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上,鄂尔多斯,这座昔日煤炭重镇,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紧跟时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其非凡的科技创新力和坚定的绿色转型决心进行科技突围,于2022年7月,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9月12—13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央媒科技行 暖城话创新”主题采访活动在鄂尔多斯举行,媒体们深入工厂、园区和科研机构,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兴城:政策引领下的创新生态

在2024年2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中,鄂尔多斯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鄂尔多斯科技创新发展迅猛,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作为。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鄂尔多斯市政府主动出击,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蒙”行动,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当地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今年2月出台的《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动了科技“突围”八大行动,实施10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加速了鄂尔多斯科技创新的步伐。

在“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记者们看到了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这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类项目的合作洽谈。为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构建起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蒙科聚”孕育而生。作为连接鄂尔多斯下辖九个旗区的重要桥梁,“蒙科聚”采用“人才飞地”模式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拓宽了人才引进与合作的渠道。并通过精准对接各地需求与资源,为旗区之间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广阔平台,促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的共享与互通。

“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展示的鄂尔多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据“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副主任梁晨介绍,近期在中心的积极牵线搭桥下,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创新项目即将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该项目依托世界前沿的生态环保粉体新材料技术,未来会将这一科技成果应用于沙漠治理领域,通过在沙漠中成功种植树苗,逐步将沙漠转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未来,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为鄂尔多斯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积极贡献,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实验室领航:重大科研成果频出

围绕当地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愿景,鄂尔多斯积极与科技型企业、顶尖高校以及知名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化合作,共同构建了以鄂尔多斯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为核心的“三院一室”科技创新体系。希望通过汇聚强劲的科研力量与资源,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业技术的源头供给。此外,还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使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

其中,鄂尔多斯实验室作为现代能源与煤化工领域的科研先锋,不仅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煤化工领域内蒙古实验室,跻身首批两个自治区级实验室,更是于今年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杨艳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由实验室支持的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万吨级二氧化碳/合成气制芳烃(CO2A)工业试验项目”。该项目作为全球首套开工建设的同类项目,已在准格尔中试基地成功落地。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芳烃的现状,同时促进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升级。

鄂尔多斯实验室先进煤化工技术展厅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在碳中和、智慧矿山、新型储能等领域深耕细作,为鄂尔多斯树立了碳中和典范,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7月,在鄂尔多斯召开的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上,包括国内首个“零碳”机场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成功落地转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绿色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据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解小刚介绍,“零碳”机场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二氧化碳冷热工质及综合能源管理技术,来实现航站楼的全零碳供能,按照计算,每年减碳量将超过1万吨。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于2021年成立的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在煤炭固废利用、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其开展的高铝煤基固废催化裂解提取氧化铝关键技术中试,可实现“一煤两用、利润产值双翻番”,有望推动鄂尔多斯从“中国煤都”延伸为“中国铝硅基地”,该项目得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100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支持。此外,面对鄂尔多斯将打造更多煤矿、天然气采矿区等零碳示范应用场景这一需求,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在杭锦旗打造了天然气集中处理零碳示范站,以新能源热电联供的方式代替原来火电热电联供方式,证明了大量绿电就地消纳的可行性,在极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实现可观的内部收益率,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完美结合。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清洁供暖实证基地数据平台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媒体们了解到他们在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及环保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据悉,研究院结合鄂尔多斯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项技术研究和应用,包括水害防治、生物煤制气和“碳中和”技术。特别是在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方面,研究院致力于实现高效、绿色的开采方式,这与鄂尔多斯市能源局提出的智能煤矿和智能综采工作面的概念十分契合。

“氢”装上阵:绿色能源的未来之星

鄂尔多斯地区风电资源尤为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使绿色电力(绿电)源源不断地产生。这些绿电不仅满足了当地的能源需求,更成为了生产绿氢的重要基石。绿氢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可以通过绿电进行直接制取,生产过程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它的存在为世界展现了绿色转型的无限可能。

试想一下,通过电解水过程我们就能把清洁的电力变成氢气,这个过程不仅干净环保,还能解决电力不稳定的问题,能够让绿色能源得到更好地储存和利用。这项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真正推动了产业向零排放、全覆盖的目标迈进。

鄂尔多斯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用于储存制备氢气的氢储罐装置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涌现出一批制氢产业的佼佼者,如国盛利华制氢设备有限公司和爱德曼氢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他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绿电资源,专注于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让氢能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目前,该技术已在化工、能源、电力及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利用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生的电力进行电水制氢,并将氢能应用于交通、化工以及备用电源等领域,对于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爱德曼氢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真介绍道。

鄂尔多斯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制造车间内,工作正有序进行。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经过制氢技术的不断突破,鄂尔多斯地区产出的绿氢也逐步渗透至公交、物流、重卡、环卫及大型备电系统等对氢燃料电池需求迫切的领域。2023年,在“科技兴蒙”行动的重点扶持下,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领域的卓越成就,在当地政府的牵头指引下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的市场化推广。与此同时,内蒙古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生产建设项目秉持“零碳”理念,致力于打造“智慧零碳工厂”,通过技术创新与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与高效化,进一步推动了氢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创新突围:打破鄂尔多斯科技领域空白

鄂尔多斯作为中国煤炭第一大市,目前拥有320座煤矿,2023年煤炭产量达8.1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煤炭开采与利用必定伴随着大量固废的产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鄂尔多斯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力求将这一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新机遇,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和长河满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通过技术创新从煤基固废中提取的特种材料、新型燃料等,提升了煤炭产业的附加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为鄂尔多斯市乃至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煤炭固废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其中,长河满能的煤矸石全组分高值化协同综合利用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自去年九月启动以来,依托自主研发的高效分离与重组技术,实现了煤矸石的全面利用。长河集团科研组、内蒙古科技大学煤矸石综合利用创新团队李科教授介绍道,为了推动这一创新模式的实际应用,项目团队已建设完成一条示范性的生产线,并构建了全系统的标准体系。“这一创新突围项目不仅展示了煤矸石高质化利用的新模式,也预示着未来新生产力迭代和产业体系升级的可能性。”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并且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煤矸石的利用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材料领域,而是将延伸至电子、晶硅等新兴产业,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在太阳能光热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百川光热反射镜产品生产项目的成功实施填补了自治区在光热反射镜生产方面的空白。“我们拥有两条先进生产线,分别生产塔式和槽式光热反射镜,总年产能达1000万平米,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百川光热的技术总监李新艳告诉记者们。

百川光热反射镜产品生产项目车间内,技术工人正在进行光热反射镜生产。 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除此之外,鄂尔多斯当地还有像内蒙古广禾元纳米高科技有限公司、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通过研发高端技术材料、打造产业数智平台等手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鄂尔多斯这片热土上,创新力量强势崛起,成为驱动其从“羊煤土气”的传统资源型经济蜕变为“风光氢储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强大引擎。政府领航,科研深耕,企业积极响应,三者合力共绘出一幅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飞速发展的壮丽画卷。今日,鄂尔多斯取得的成绩,正是创新力量如何驱动这座城市实现华丽蜕变的生动写照和最佳诠释。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