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内蒙古荒漠化防治:“双减少”“双提高”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1-05-25 10:23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进入5月,沉寂许久的内蒙古大地告别灰黄,开始绿意勃发。黄河两岸,千里生态廊道,保卫着母亲河不受泥沙侵入;阴山南北,千万亩人工防护林,改善着农牧交错带的土壤退化;大漠沙地,锁边玉带绵延数万公里,遏制着风沙扩张……

今年的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与第四次监测结果比,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艰辛的奋斗,是对荒漠化防治挚诚炽热的信念、决心和精神传承。

战略定力铸就绿色奇迹

黄河一进入内蒙古,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悄悄涌进黄河。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人民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达42万亩。磴口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成为沙海变绿洲的一个缩影。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齐“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全区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均造林面积的九分之一,相当于内蒙古人均每年种树0.4亩;人工种草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相当于内蒙古每人每年种草1.2亩;实施沙漠边缘林草锁边工程,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近7200万亩,占全国治理任务的40%以上。

不变的战略定力下,是巨大的生态变化。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笃行接力谱写治沙精神

赤峰敖汉旗,土地沙化严重,沙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中期,敖汉旗委旗政府痛下决心,组织全旗开展治沙大会战行动。5任书记,5任旗长,植树造林从未懈怠。敖汉旗有近60万人,大会战期间50万人进荒山荒漠,他们套上驴车,拉上干粮和行李,一年干三季,入冬才歇工。

敖汉大地上的每一棵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20世纪90年代的旗委书记张智,每天进工地检查造林工作,他步行上山探察,下山后裤子剐得稀烂;敖润苏莫苏木的新婚夫妇鲍永新、于艳文为治沙住进了沙漠,如今他俩治理的流沙变成了万亩绿洲。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治沙女杰宝日勒岱靠手挖脚踩植树种草,建起一个“牧区大寨乌审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一代治沙女杰殷玉珍也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使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截至2017年,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

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治沙愚公”苏和退休后,和老伴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戈壁,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苏和与家人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离北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从2000年开始,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全民行动植树造林,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飞播、封育、禁伐多措并举。到2020年,多伦县全县累计植树造林300多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动沙丘已经基本固定,成为“草原塞罕坝”。

从个体到集体,从机关到基层,内蒙古涌现出许许多多保护和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卫士、治沙英雄。他们像蒙古马一样,不畏严寒酷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召唤中,永不停歇。

科技为防沙治沙注入强大动能

今年,扬沙、沙尘天气频发。为了搞清农牧交错区扬沙规律,防止土地退化,57岁的路战远和团队又一次逆沙尘而动,北上奔赴内蒙古阴山以北的田间地头。

路战远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在阴山北麓这片干旱、风大,土地沙化、尘暴频发地区,他和团队三十余年持之以恒潜心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和退化农田生态保育技术。路战远说:“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涉及辽宁、内蒙古、甘肃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治理好这片区域,对于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呼和浩特东郊的敕勒川草原耐寒、耐旱花草竞相绽放,成为市民的打卡之地。谁能想到,这片2万多亩的草原,过去是乱石沙滩,被采石场、垃圾场包围,黄尘漫天。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展大青山南坡生态治理工程,对敕勒川草原进行生态修复。承接敕勒川草原修复工程的内蒙古蒙草公司设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草”的修复方案,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和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在敕勒川草原上,建起了蒙草“小草诺亚方舟”种质资源库,储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12000余份,土壤样本近140万份,收集全国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近6.2万种。

在库布齐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是个传奇人物。2000年,张吉树进入亿利集团库布齐生态项目部,开始了他的治沙生涯。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出发,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饼,累了就躺在沙上歇一会儿,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一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张吉树带领团队申请了20余项治沙专利,他们发明的智能微创植树技术,十几秒就可以种活一棵树,节水约50%,亿利集团采用这项技术植树150多万亩,节约费用22.5亿元。团队还通过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遥感测量复杂地形,将研发的特殊种子包衣弹射到特定区域,一天可飞播540亩左右,解决沙漠腹地人难进、树难种、种树贵的问题。

实践证明,科技的突破和技术的引领是制胜的法宝。与肆虐的沙魔搏击,正确的路径和先进的模式,会加速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进程,为绿色内蒙古提供强大支撑。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15版)


附件:

上一篇: 张俊晶:内蒙古肝胆外科微创技术领军人

下一篇: 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内蒙古荒漠化防治:“双减少”“双提高”是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1-05-25 10:09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5月,沉寂许久的内蒙古大地告别灰黄,开始绿意勃发。黄河两岸,千里生态廊道,保卫着母亲河不受泥沙侵入;阴山南北,千万亩人工防护林,改善着农牧交错带的土壤退化;大漠沙地,锁边玉带绵延数万公里,遏制着风沙扩张……

今年的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与第四次监测结果比,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字背后是艰辛的奋斗,是对荒漠化防治挚诚炽热的信念、决心和精神传承。

战略定力铸就绿色奇迹

黄河一进入内蒙古,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悄悄涌进黄河。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人民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达42万亩。磴口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成为沙海变绿洲的一个缩影。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齐“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全区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均造林面积的九分之一,相当于内蒙古人均每年种树0.4亩;人工种草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相当于内蒙古每人每年种草1.2亩;实施沙漠边缘林草锁边工程,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13个;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近7200万亩,占全国治理任务的40%以上。

不变的战略定力下,是巨大的生态变化。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笃行接力谱写治沙精神

赤峰敖汉旗,土地沙化严重,沙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中期,敖汉旗委旗政府痛下决心,组织全旗开展治沙大会战行动。5任书记,5任旗长,植树造林从未懈怠。敖汉旗有近60万人,大会战期间50万人进荒山荒漠,他们套上驴车,拉上干粮和行李,一年干三季,入冬才歇工。

敖汉大地上的每一棵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20世纪90年代的旗委书记张智,每天进工地检查造林工作,他步行上山探察,下山后裤子剐得稀烂;敖润苏莫苏木的新婚夫妇鲍永新、于艳文为治沙住进了沙漠,如今他俩治理的流沙变成了万亩绿洲。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治沙女杰宝日勒岱靠手挖脚踩植树种草,建起一个“牧区大寨乌审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一代治沙女杰殷玉珍也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使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截至2017年,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

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治沙愚公”苏和退休后,和老伴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戈壁,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苏和与家人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离北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从2000年开始,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全民行动植树造林,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飞播、封育、禁伐多措并举。到2020年,多伦县全县累计植树造林300多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动沙丘已经基本固定,成为“草原塞罕坝”。

从个体到集体,从机关到基层,内蒙古涌现出许许多多保护和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卫士、治沙英雄。他们像蒙古马一样,不畏严寒酷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召唤中,永不停歇。

科技为防沙治沙注入强大动能

今年,扬沙、沙尘天气频发。为了搞清农牧交错区扬沙规律,防止土地退化,57岁的路战远和团队又一次逆沙尘而动,北上奔赴内蒙古阴山以北的田间地头。

路战远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在阴山北麓这片干旱、风大,土地沙化、尘暴频发地区,他和团队三十余年持之以恒潜心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和退化农田生态保育技术。路战远说:“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涉及辽宁、内蒙古、甘肃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治理好这片区域,对于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呼和浩特东郊的敕勒川草原耐寒、耐旱花草竞相绽放,成为市民的打卡之地。谁能想到,这片2万多亩的草原,过去是乱石沙滩,被采石场、垃圾场包围,黄尘漫天。

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展大青山南坡生态治理工程,对敕勒川草原进行生态修复。承接敕勒川草原修复工程的内蒙古蒙草公司设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草”的修复方案,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和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在敕勒川草原上,建起了蒙草“小草诺亚方舟”种质资源库,储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12000余份,土壤样本近140万份,收集全国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近6.2万种。

在库布齐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是个传奇人物。2000年,张吉树进入亿利集团库布齐生态项目部,开始了他的治沙生涯。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出发,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饼,累了就躺在沙上歇一会儿,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一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张吉树带领团队申请了20余项治沙专利,他们发明的智能微创植树技术,十几秒就可以种活一棵树,节水约50%,亿利集团采用这项技术植树150多万亩,节约费用22.5亿元。团队还通过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遥感测量复杂地形,将研发的特殊种子包衣弹射到特定区域,一天可飞播540亩左右,解决沙漠腹地人难进、树难种、种树贵的问题。

实践证明,科技的突破和技术的引领是制胜的法宝。与肆虐的沙魔搏击,正确的路径和先进的模式,会加速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进程,为绿色内蒙古提供强大支撑。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15版)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