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起势:临沂高新区奏响磅礴的历史交响乐
发布时间:2020-11-17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在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双月园路276号,山东九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建华正忙着将自己在此地注册的第三家公司“搬家”。与以往不同的是,苏建华的新公司并不是实体入驻,而是搬进了临沂高新区龙湖软件园的“云上”园区。
这个“云上”园区,集税务、政务、技术、融资及知识产权交易等跨界服务于一体,通过“虚拟注册、实体服务”,将帮扶更多初创类数字经济企业。
以“云上”园区为代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四新经济”正在这个拥有28年历史、却充满着朝气的国家级高新区呈现四处开花之态势。而点燃这份激情的是山东省关于开发区改革的一系列新举措。
还是去年,《关于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重磅推出,让身处革命老区腹地的临沂高新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革大潮之中。
临沂市政府党组成员、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纪民说:一年多来,我们大胆突破影响发展的各种障碍,树立机遇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体制初步理顺,效率明显提高,活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聚焦主责主业,靶心瞄向新增长极
如何更好地聚焦高新区经济主责主业,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自《实施意见》颁布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临沂市政府党组成员,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纪民带领的一班人潜心研究的课题。与此同时,繁忙的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佗正在思考一篇党工委交给的“命题作文”:《抓落实》。短短三个字,写好不易。
有着多年国内和海外工作经验的刘佗说:“定位要精准,目标要明确,一切都得围绕高质量发展来做文章。”
经过深度调研,临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一班人决定把未来发展定位在打造产城融合的“高新科技城”建设上,使之汇集各种要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
具体而言,该区按照“一城引领、三核支撑、五线带动、八园协同”的总体布局,围绕磁电、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兴建材等主导产业进行了全面布局。
刀刃向内才能打破藩篱,释放改革红利。刘佗说,我们坚持精简机构,强身瘦体,对全区原有部门优化整合,除必须保留的之外,取消了原有全部所属事业单位,新设党政办公室、党工委组织部、经济发展办公室、科技创新办公室、财政金融办公室、园区建设办公室、投资促进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9个机构,整合后核减23个部门,压减比例超过50%,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大幅提升。
剥离整合高新区社会事务,让主管部门锁定主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改革的必由之路。据了解,高新区将涉及民生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放给镇街;成立了3个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镇街范围内产业、项目和企业等各类经济发展职能,强化镇街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梳理剥离高新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49条,理顺管委会与镇街代管职能,强化镇街的社会管理职能,探索出了一条管委会社会管理职能剥离下沉的改革之路。
“思路正确、目标明确、政策具体,措施得力,关键是要进一步‘抓落实’”。刘佗认真地说。
向市场要效益,多元化培育新主体
眼下,位于临沂高新区中央创新带的山东汉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汉光”)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汉光电缆是江西一家集生产电线电缆的高新企业,行业内排名前十,产品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并销售多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规划,这个外引项目占地11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7亿元。大家都很乐观,因为其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0亿、年税收4000万。
正在现场指挥的负责人刘跃进告诉记者,山东汉光是“当年引进、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项目,各项经济指标、环保指标都立下了“军令状”。个子不高、身材清瘦的刘跃进热情而朴实。他对“高新速度”印象深刻,专门用“用心”“贴心”四个字来形容。
“土地挂牌出让合同签约后仅3小时,项目规划、土地、建设等‘六证’就‘齐发’到我们手中,高新区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各个部门贴身服务,‘拿地即开工’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贴心和用心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倍感暖心”。刘跃进说。
为山东汉光贴心、贴近服务的正是高新区新成立的一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也是高新区向市场化要效益改革出的新做法。
《实施意见》发布以来,临沂高新区积极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先后组建成立了临沂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临沂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临沂高新资源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三个集团公司,选派60名优秀机关干部成立了三个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并将开发区运营职能剥离给专业运营公司承担,多元化经营服务体系雏形初现。
原临沂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集团实现转型经营后,面向市场的活力得到释放,2019年当年实现利润3629万元、超额完成20.97%,税收3196万元、超额完成6.54%。
凭能力定岗位,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今年4月,一则公开选聘干部到国企的消息引发了临沂高新区的“爆点”,如同一块巨石投进了平静的水面。
“到企业工作,原来的公务员或事业人员身份怎么办?”“公开选聘有没有猫腻、会不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种种拷问直指相关人事部门,让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崔荣军感到了压力。
“报名到国有企业只有短短一周时间,可是到了第五天,才有20多人报名,大家明显有顾虑。”崔荣军说,既然上了战场,就得突破阻挡在面前的碉堡,这点绝不能含糊。
他召集各个部门的党员干部,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将政策解释到位;把报名到国有企业的同志挂上办公楼的大屏光荣榜进行实时公布,再次搅动很多人的内心。功夫不负干事人。果然,第二天开始,大屏幕上显示的报名者越来越多。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公平公正就成了凝聚人心的关键。崔荣军说,自9月份以来,高新区密集开展了2轮双向选择和五轮公开竞聘。在公开竞聘顶层设计上,科学设置了公开述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权重,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做法,让参加竞聘的同志比一比、晒一晒,“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每名同志都给了2次以上的竞聘机会,同台竞技,不分身份,公开透明;将组织人事纪律摆在前,把托关系、打招呼、递条子的人踢出局,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这种模式被崔荣军称为“公开比选机制”。
过去倚重的干部“身份管理”一下子转向“岗位管理”,对应聘者来说,观念转变了,身份已经成了“过去时”,岗位才是干事创业的“首要素”。
人事改革成效显著,赢得了上上下下认可。
改革是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临沂高新区改革之所以成绩斐然,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班子以身作则、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
刘纪民说,“改革只会越改越好、越改越活,越改到深处,越有新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让经济腾飞,让人民群众受益是我们的宗旨。现在,全区上下正快马催鞭,努力拼搏,将以优异的成就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我们很乐观,2021年必将是临沂高新区的起势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