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院士建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用好人才资源 赋能产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0-11-13 00:00 来源:江苏科技
11 月 5 日 —7日,“长三角主流媒体镇江人才、科技创新采风”活动举行。同步举行的院士座谈会上,6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为江苏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助推江苏城市抓好重点产业布局,用好长三角人才资源,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做链条
人才链“耦合”产业链
产业强市,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镇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以人才引领助推产业发展。作为人才链带动产业链的典型企业,长三角媒体采风团首站就走进鱼跃医疗丹阳工厂,在展示大厅里,陈列了鱼跃医疗制氧机、核磁共振、B超仪等各个系列产品。
“过去医院里使用的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都是西门子等进口品牌,集团从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实现进口替代。” 鱼跃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
“丹阳是全球生产基地,在南京上海则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引进人才推动科研及产业提升。”该负责人表示,去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发布之后公司就紧跟纲要,继续加强上海、南京等地的研发力量,今年的双11购物节,上海南京的小伙伴和总部一起“同频共振”,形成了全球化、集团性的研发、技术共享及业务交流。
鱼跃医疗是镇江企业迈向长三角一体化缩影,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镇江积极布局,推进宁镇扬一体化,促进产业升级。今年7月,镇江还与南京共同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开放共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带,为创新科技产业,还引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分中心。
此次采风行系列活动镇江籍院士回乡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对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感触很深。“包括镇江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城市,要建立共性研发平台。如果政府对每一个中小企业的开发都投入大量资金,政府支撑不住。”祝世宁说,只有建立共性研发平台,为技术研发提供公共服务,才能真正达到产业集聚一体化。
用好人才资源
“科技副总”遍布长三角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产业资源的共享,更是人才资源的协同。“集聚人才,要平台好、环境美。”用好长三角人才资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道出自己的见解。
“镇江有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两所非常不错的大学,要把这两所高校做得更大更强,形成吸引人才的优势平台。”包信和说,这几年安徽的科技创新发展非常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他说,城市一定要做好山水花园福地文章,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确实很难,如果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和政策支持,人才自然如“泉涌”。
为用好长三角人才资源,镇江广泛开展人才领域的合作实践,近年来,镇江组织南京、常州、扬州等长三角地区18家高校院所54人申报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深化教育领域合作,南师大中北学院(丹阳)项目二期工程加快推进,苏州外国语镇江分校正式开班办学。
为引进长三角人才资源,采风团采访期间,镇江市委、市政府还举办了2020院士家乡行暨“金山英才”计划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今年“金山英才”计划共揽才93名,五年目标全面完成。活动上共有62个人才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每个顶尖人才项目可获得1000万元资金扶持。
孙振中入选了今年“金山英才”农业领军人才,获批50万元的资金扶持。“我们利用遥感和信息化技术将公司的2.25万亩土地分为1107块,并对每一个地块进行编号,按照各自的地理信息属性,制作成二维码,为后期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打下了基础。”2019年,农业部启动数字农业项目申报,孙振中抓住机遇,成功获批成为省内唯一一家大田种植领域的国家级数字化农业试点。
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政策+服务”享便利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施纲要发布后,我们专门成立长三角处,为集聚吸引长三角人才资源探索了新手段。”镇江市发改委长江处(长三角处)负责人介绍说,2021年的工作计划显示,镇江正在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不久后的未来,镇江的一卡通也会推出“畅游长三角”的便利产品。
为吸引更多的长三角人才资源,镇江还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环境。在镇江新区泊寓酒店内,房间宽敞明亮,配套设施设备完善。镇江新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泊寓酒店是镇江新区为区内高端人才打造的酒店式长租公寓。
如果说,泊寓酒店是温暖人才的“硬件”,那么,各项扶持政策和人才服务,则是吸引长三角人才的“软件”。为推进长三角人才服务便利化,镇江屡出实招。镇江新区圌山人才第四空间、圌山干部管理学院正式揭牌,为企业家和人才提供思想碰撞、商务洽谈、休闲娱乐、联谊交友的空间。
优惠人才政策和环境还离不开便捷的交通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
“去年,江苏提出建设‘轨道上的扬子江城市群’,推动城际铁路建设,支持地方发展市域(郊)铁路,这对镇江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 钱清泉说,一方面镇江自己把握机会,积极向上争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比如连接南京、连接扬州的轻轨或者地铁;也可以采用多元融资模式,鼓励采用市场化手段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引进社会多元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