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建设看创新 | 科学施策 源头治理 乌珠穆沁沙地向绿而行
发布时间:2023-07-14 22:1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仲夏时节,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对乌珠穆沁沙地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常规监测。通过无人机航拍俯瞰,项目区锁边林修复区、高立式沙障区、草方格沙障区、黏土沙障区、纱网沙障区由外至内层层递进,宛如一道道“防护服”紧紧地锁住黄沙。
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党晓宏介绍:“我们针对乌珠穆沁沙地流沙移动快、风蚀沙埋严重、种子难以固着、人工植被存活困难等问题,在系统调查流动沙丘、平缓流动沙地风沙运移规律等基础上,研发了一项流沙快速治理与近自然植被恢复技术,该技术采取立体沙障阻沙、生物基胶结剂固沙,分类型、分部位治理,在迎风坡设置机械沙障,在沙障背风侧后扦插黄柳,撒播披碱草和羊草,最终形成沙障+黄柳+撒播草本+天然植物恢复的综合固沙技术模式,并进行了示范,有效地遏制了荒漠化扩展态势,示范区植被盖度由平均5%提高到15%-20%。”
△ 乌珠穆沁沙地沙障铺设情况及植被恢复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突出治理重点,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在内蒙古,有一道横亘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上的沙带,被称作“乌珠穆沁沙地”。这里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源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实施区,也是继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之外,我国又一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近年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乌珠穆沁沙地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沙化土地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乌珠穆沁沙地“绿进沙退”的好势头,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自治区科技厅于2020年启动“乌珠穆沁沙地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科技计划项目(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牵头承担,联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颐祥杰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项目针对乌珠穆沁沙地土地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等问题,以乌珠穆沁地区草地沙化退化机制为基础,开展防沙固沙、植被退化与重建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技术攻关。
针对乌珠穆沁沙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征,项目科研人员基于“西乌珠穆沁旗基准气象站”长时间序列监测的原始风速、风向数据,系统分析了乌珠穆沁沙地近年来起沙风风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实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技术,明确了乌珠穆沁沙地时空动态变化(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被盖度空间结构性),形成遥感影像解译自然本底专题图,为乌珠穆沁沙地土地沙化形成与演化提供基础数据。
△ 乌珠穆沁沙地土地沙化现状调查
项目建立了乌珠穆沁沙地牧草种质资源圃,筛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草种质资源10-20个。科研人员以锡林浩特毛登牧场建植的多年生人工羊草饲料地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切根施肥管理措施对羊草人工草地牧草产量等的影响机制,为羊草人工草地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研发了牧草种子高效利用自然降水的包衣、丸衣技术,解决补播草种利用有限降水完成萌发、定植的关键技术,提高了补播牧草建植成功率。
党晓宏介绍:“项目经过三年多的实施,评估了乌珠穆沁沙地主要植被群落类型的退化程度,确定了退化草地群落恢复关键性限制因子,厘清了乌珠穆沁沙地地表风沙活动时空规律,并系统调查了流动沙丘、风蚀坑、平缓流动沙地风沙运移规律,研发了机械沙障流动沙地快速阻沙技术、生物基胶结剂形成土壤物理结皮快速固沙技术;形成了旱作沙化草地植被优化恢复模式;提出了乌珠穆沁沙地不同受损单元修复区‘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案和乌珠穆沁沙地生态修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成果可直接服务于退化草地保护恢复建设。”
△ 植物选种及补播出苗生长状况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紧紧围绕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通过积极争取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持续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荒漠化防治、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以及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