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民营经济31条” 科技赋能民营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08-18 22:2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高新技术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而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营经济31条”)发布,民营经济从“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到“重要基础”和“重要力量”,从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到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充分表明中央及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重要性的高度肯定和关键共识。
为贯彻落实中央“民营经济31条”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完成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自治区科技厅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01
促创新
民营企业生力军作用凸显
连日来,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宝生物)研发中心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仪器设备高速运转,10余名科研人员连续加班加点,加速进行代血浆明胶等多项新产品的研发。
据悉,东宝生物建设了首批中国轻工业明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包头稀土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等平台,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展胶原、生物医药等产学研项目近20项。
“东宝生物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5%投入到科研中,研发团队硕士学历占比60%以上,涵盖了明胶领域所涉及的生物化学、生物工程、药剂学、营养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学科人才。具备了年产13500吨明胶、4300吨胶原蛋白的生产能力。”东宝生物副总经理王富荣介绍,目前企业已拥有授权专利40余项,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产业成果。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东宝生物将立足胶原产业,创新推进胶原在‘医、健、食、美’全方位深度应用和布局,开发出更多填补行业空白的新产品,不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王富荣表示。
企业是创新主体。今年中央出台的“民营经济31条”文件强调,“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自治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培育科技型企业,不断推动“科技兴蒙”行动向纵深发展,在“科技兴蒙”30条的引领下,逐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实施的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加快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企业创新主体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23年,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行业龙头企业被认定为2022年度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就占12家,并对新认定科技领军企业给予每家300万元科研项目支持。首批次培育认定科技领军企业具有创新活跃度高、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强等特点。2022年度,20家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收入1385.51亿元,研究费用总额超过39.15亿元,拥有科研开发人员6067人,申请专利819项。
截至2022年底,全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8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73家,较2021年分别增长92%、28%。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715亿元、利润总额1360.26亿元。今年以来,已入库四批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1428家,较2022年同期增长30%。2023年,自治区持续加大对“蒙”字号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对443家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3亿元科研经费支持,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02
汇要素
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黑黝黝的“如意铁”其貌不扬,却蕴含着满满的“高科技”。碳排放减少3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减少38%,氮氧化合物减少48%,颗粒物减少89%……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思普)的“如意铁”一经问世,便成为钢铁行业降碳减排“先锋”产品,凭借高品质深受市场青睐。
近期,由赛思普牵头实施的自治区“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氢基熔融还原技术研发与工业示范”,已建成30万吨/年富氢气体熔融还原示范生产线,经过4月份试生产阶段,已超额完成指标值30万吨的作业率。
“赛思普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氢基熔融还原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创新联合体。该联合体发挥各自成员单位的科研实力和成果优势,已组建以“博士团队”为核心40人的研发团队,并针对氢基熔融还原低碳冶炼技术开展研究,已开发新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基熔融还原低碳冶炼技术。”赛思普副总经理张勇介绍,目前已取得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民营企业是“轻骑兵”“攻坚队”,他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中央“民营经济31条”文件提出,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揭榜挂帅”的鲜明导向为民营企业持续研发注入强大信心。进入“十四五”,自治区科技厅把构建企业主导的融通创新生态作为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力度。2022年,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我区不断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继当年初启动首批12项技术攻关类“揭榜挂帅”项目的基础上,又陆续以“揭榜挂帅”机制启动了“种业”和“双碳”两大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围绕自治区种业振兴和“双碳”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国发布技术需求榜单24个,启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6项,支持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带动区内外131家企业、92家高校院所以及两院院士在内的24位首席科学家参与揭榜攻关。在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中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项目数占比达到77.6%,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5.03亿元。截至目前,全区创新联合体备案达121家,聚集了区内外376家企业、388家高校院所。企业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支撑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自治区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层次,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023年,自治区科技厅明确了工业领域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全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中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项目均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2023年启动的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新能源装备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共支持实施项目11项,企业牵头实施的就有10项,共安排专项资金9500万元,其中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的项目资金8500万元。
“揭榜挂帅”就是能者上、智者上、谁有本事谁上,是用市场竞争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一种机制。
03
优环境 打造创新“高地”
让“生力军”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谋发展。中央“民营经济31条”文件还提出,“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转化机制,调动其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企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此大显身手,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发展工作,提出大力实施国家级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出台《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高新区提档升级,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国家高新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奠定了基础。
打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继获批。2023年,积极创建国家稀土新材料、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支持企业牵头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1家,涵盖农牧业、生物、材料、信息等重点领域。同时支持建设自治区级新型研发机构38家、企业研发中心780家。
谋划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我区也在积极打造创新“高地”。“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蒙科聚”)是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科技兴蒙”行动的升级版,是我区科技创新驱动的总平台。2023年初,王莉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自治区今年将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把科技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集成起来,促进创新要素先“聚合”、再“聚变”,让创新驱动这个轮子转起来、快起来。其含义就是将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资源“聚合”起来,形成“聚变”的效果。截至目前,“蒙科聚”已征集科技成果2984项,技术需求416条,公开挂牌31宗,成交12宗,交易金额612万元。协调自治区国资委下发《关于开展2023年国有企业技术需求征集的通知》,推动国有企业技术需求与区内外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征集全区46家企业技术创新需求67项,46家高校机构等合作研发意向216项,签订36项技术服务合同,推动19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实施。
未来,“蒙科聚”将进一步明确定位、不断突破,着眼建设科技政策服务的重要窗口、聚焦科创资源的重要抓手和激励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引擎三大目标,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平台,为自治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完成“五大任务”提供科技支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我区优势领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奏响高质量发展“新”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