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风采 | 刘占英:生物发酵产业赛道上奋力奔跑的创新者
发布时间:2023-12-13 16:3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成果管理与转化处 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初冬的呼和浩特尽管寒风瑟瑟,但内蒙古工业大学生物发酵绿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内却是一片火热。刘占英正带领着团队成员忙着进行饲料样品检测,测定数据、分析样品、制样参考……
刘占英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教授,内蒙古“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方向带头人,内蒙古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日,刘占英又荣获了2022年自治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2009年,三十而立的刘占英取得博士学位远赴美国常春藤盟校做博士后研究。短暂的求学之旅后,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义无反顾踏上回国之路,开始了她的科研教学进程,在微生物上做大文章,成为自治区生物发酵领域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坚持,不管现实条件是好是坏,都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刘占英始终秉承这一信念,潜心做好科研工作。她带领团队脚踏实地,紧盯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契机与发展过程的实际需求,研发辅酶Q10菌种、维生素B2菌种,通过菌种改良和工艺改进,减少谷氨酸、辅酶Q10、维生素B2等行业单位产品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降低发酵液中残糖浓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为企业创造了3年收入近1.1亿美元的战绩。
作为自治区生物发酵龙头企业的首席专家或技术顾问,刘占英多年来坚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为团队、学院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开展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带动年轻教师融入到服务产业发展的大军之中。
2014年冬天,自治区生物发酵龙头企业提出玉米深加工副产物——玉米皮的处理问题。这家企业年产值60多亿元,年产玉米皮15.5万吨,因纤维含量高、处理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一直无法处理这个“烫手山芋”。了解到这一困扰之后,刘占英茶不思饭不想地琢磨,这不仅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更是她学术研究上的‘绊脚石’。于是,她就尝试如何通过生物化工技术对玉米皮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延长产业链。
于是刘占英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利用生物发酵物玉米皮和硫酸氨废液生产菌体蛋白生物饲料研发,经多轮实验室小试、中试和工业化试验探索,攻克了纤维类非粮生物基材料蛋白饲料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成功生产出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该饲料产品中粗蛋白大于28%,粗纤维小于18%,赖蛋比达到3:1的最佳奶牛饲喂比例,提高真蛋白含量一倍,成功把畜牧业和生物发酵这两大产业有机连接起来,延长了内蒙古16条重点产业链中“玉米”和“生物制药”产业链,打通“工”“农”学科交叉的接口问题,为内蒙古“五大任务”之一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多功能优质饲料。
“做科研要勇于啃硬骨头,用科技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刘占英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扎根北疆20年,刘占英在科研中愈战愈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28人。她还带领团队深入24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成果推介,仅2022年一年就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30余项,指导企业成功申报和获批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7项,为12家企业300余人提供技术培训,为政府部门提供调研报告20余份,足迹遍布自治区多个盟市旗县。
刘占英不仅完成了产学研科技项目,还通过产教融合,把课堂和研究搬到生产一线,激发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为推动内蒙古生物发酵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领域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