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代表面对面 | 路战远:破解卡脖子难题 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发布时间:2023-12-08 22:02 来源:信息图文摘编自全区科技奖励大会获奖代表媒体见面会实录
路战远,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成果第一完成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耕地保护与利用研究,在破解保护性耕作防治农田风蚀、地力定向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场直击】
科技日报社记者:《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而您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此次获得的特等奖成果与这一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我想请问:您的研究在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具体有哪些关键性支撑?可否举一些显著的案例。在这方面我们的技术成果处在一个什么水平?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您和团队又将围绕《意见》开展哪些研究工作?
路战远:内蒙古现有耕地1.72亿亩,永久基本农田1.33亿亩,截至2023年,我区已建成49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9%,支撑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提升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加强农田保护、强化农田管理等内容。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本项目成果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中农田质量改善和农田生态保护两部分。
我们项目历时9年,联合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乌兰浩特顺源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创新团队,主要围绕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生产生态难题开展系列攻关研究,在农田地力退化机理研究基础上,重点研创固土减蚀、轮耕轮作、增碳培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建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并大面积应用,将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一是我们系统揭示了农田风蚀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制定了地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等定级标准,自治区出台系列标准、农业农村部作为主推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二是项目创新了冬闲季地表秸秆覆盖防风固土和春季免少耕减蚀保土等关键技术,与企业联合研发了系列免少耕播种机,研创了农田风蚀防治与地力止损技术体系和农机装备系统。成果纳入国家和自治区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等工程应用,推广面积占同类技术70%以上,为耕地保育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三是项目研发了系列肥料产品和养地培肥等关键技术,集成建立了“保-养-用”综合技术模式,3~5年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玉米、小麦等作物平均增产9.0%~17.1%。核心内容纳入多项地方标准和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大面积应用,推广面积占同类技术60%以上,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协同提升。
目前,项目技术已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利用等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工程与行动中进行大规模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学会三次评价认为“达到国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但内蒙古乃至北方农牧区地域广阔、生态类型多样、作物种类复杂,某一项技术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宜不同生态区不同生产任务与目标的综合技术方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内蒙古不同区域耕地差异化保护与利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开展耕地质量改善和农田生态建设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破解卡脖子难题,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要求,将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和工程化应用,促进耕地质量改善和产能有效提升,为实现农田生态保护、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刚刚结束的全区科技奖励大会,给我们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作为单位和团队负责人和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应从以下三点做好贯彻落实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学习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王莉霞主席提出的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将大会精神贯彻到单位和团队的工作中。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联合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强化卡脖子技术攻关,破解关键技术瓶颈,实现耕地高质量保护和产能有效提升的协调统一,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结合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耕地保护与利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更多的博硕士研究生,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