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 “新”“质” 并进 新质生产力澎湃来袭
发布时间:2025-02-20 23:52 来源:通达融媒
向“新”发力 聚“质”赋能
通辽市以科技创新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月18日,在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新品测试。
这家位于通辽市开鲁县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生产水飞蓟素和甘露糖,在市场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据统计,在企业年出口产品总额中,这两类产品的年出口额达2亿元,占公司外贸出口总额的90%以上。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韩国、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和稳定的客源。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个科技类头衔的背后,是多年的科研攻关积累和一次次科技创新。
“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研发的脚步,对产品工艺的研发,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植物提取物的研发品种做了几十个,现在申请下来的专利就有39个,还有一些实用新型专利,这个技术储备也有十几项已经转化为成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内蒙古昶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和质量总监赵永强说。
近年来,开鲁县大力推进以节水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依托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先后引进昶辉生物、玉王生物、华曙生物等多家玉米精深加工企业,推进玉米的加工、转化、增值、升级,打造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这是通辽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辽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700万亩以上,总产量175亿斤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产区。去年,通辽市落实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面积达到602万亩,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刷新全国粮食主产区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
充实了“粮仓”,产业转型成为深化改革的关键战场。通辽市聚焦玉米生物科技,不断延伸玉米加工产业链,从玉米到淀粉再到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原料药,经过高新科技的赋能与推动,玉米的身价翻了250多倍。通辽市先后引进梅花生物、圣雪大成等规上企业22家,现已形成糖、酸、药、醇等四大方向,13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业集群,玉米合成生物产业实现由中间体、原料药到成品药突破,加快推动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高端延伸,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4年,通辽市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重点项目及关键攻关项目49个,电化学储能等多个点位取得突破,蒙药传统制剂二次开发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破零”,净增科技型企业7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亿元,科技金融贷款增长25.2%。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推动了全市前沿材料、生物技术、多元储能等领域的重点突破。
昶辉生物等“老牌”生物医药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新产品在本土市场上销售火热的同时,成为了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竭的动能。而在各项利好因素支撑下,当地“后起之秀”也不断涌现,其中,内蒙古华欣药业有限公司势头正猛。
在内蒙古华欣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新研发项目检验和测试工作。据了解,该企业2023年8月投产,因为注重科研,企业仅用半年时间便研发出头孢噻呋钠的合成方法并获得了发明专利,企业凭借技改和专利产品实现了“弯道超车”。
内蒙古华欣药业总经理白素涛介绍,原料药实现量产,不仅能为中游制剂企业提供原料,同时也可为下游养殖业提供优质产品,进而促进和推动自治区农牧业产业链健康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今年将申报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级研发中心,搭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继续增加研发力度和研发投入,力争在新产品专利研发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预计2025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白素涛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通辽市将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保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刚性增长,优化民营企业创新奖励机制,加强双向科创飞地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培育壮大本土科技人才队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力争在生物育种、生物科技、多元储能、中(蒙)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应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