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圆桌访谈 | 创新引领,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发布日期:2023-04-03 23:3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作者 | 康丽娜 王玉琢 郝飚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畅通经济大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2年,内蒙古坚持保大局、为大局,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煤炭产量12.2亿吨、发电量6465亿度,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外送电量2640亿度,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中尽显担当。

新征程,新使命。内蒙古勇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向转型要动力,以创新谋未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步履铿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1   争当能源保供“压舱石”

距离地面180米的深井下,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上湾煤矿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一派繁忙。伴随着巨大的滚筒式采煤刀的持续旋转,一块块黑黝黝的原煤顺势落下。作为神东煤炭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上湾煤矿正积极组织生产,全力增产增供。

鄂尔多斯市作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电基地和西气东输重要基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鄂尔多斯完成全国25个省区市和区内10个盟市6.96亿吨的煤炭保供任务,以一市之力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

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鄂尔多斯将始终扛牢能源保供重大责任,全面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综合能源供给水平。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开采,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推进煤矿建设智能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矿区生态绿色化,夯实国家煤炭保障基地;推进煤电提质增效,加快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打造清洁电力供应基地;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力实施煤制油气项目,建设油气战略储备基地。到2025年,全市将打造十亿吨级煤炭、一亿千瓦级电力装机、一万亿元级总产值的能源支柱产业,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能源生产基地。”

这是能源大市鄂尔多斯的担当,更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的担当。

新征程上,内蒙古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说:“我们将全力夯实能源基地建设,坚决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责任。要坚持统筹煤炭产能稳定接续和有序开发利用,全力推动在建煤矿建成达产,确保中长期合同签足、签实、签到位,力争全年煤炭产量达到12.5亿吨。加快推进存量煤电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产煤电1000万千瓦、煤电装机突破1.1亿千瓦。同时,要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力度,进一步提升油气保障能力。”

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司咏梅说:“当前形势下,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责任更加凸显,需要我们坚定扛牢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高质量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展现内蒙古的担当和作为,有效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下一步,内蒙古要加快推动传统能源、煤基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提高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水平,按照‘煤头化尾’的思路,打造煤基全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转化增值。”

胸怀“国之大者”,端牢能源饭碗。新征程上,内蒙古将继续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争当能源保供“压舱石”。

2  勇做绿色低碳发展“排头兵”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更是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内蒙古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

司咏梅说:“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积极开展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行动,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多措并举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穿于能源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认为,生产端应立足打造高水平新能源基地,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大力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实施绿氢经济工程,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生产结构。消费端应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扩展可再生能源应用覆盖面,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绿电、绿氢在冶金、化工、电力等领域的应用,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仲春时节,内蒙古各地也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全力加快布局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3月9日,乌海市乌达区寰宇晨阳加油加气充换电三位一体能源岛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乌海市首个综合性能源岛项目进入土建施工环节。

能源岛项目是在乌达区寰宇晨阳加油加气站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建设,整座能源岛将于6月份投入运营,可保障单日200辆新能源重卡的充换电需求。

这是乌海市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一个缩影。

依托市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基础和消纳场景,乌海市全力推动可降解材料、有机硅、光伏全产业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群成势,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

乌海市委书记唐毅说:“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我们积极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大力实施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行动,丰富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快推动风光氢储用一体化发展,探索推进与周边盟市共建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

加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广泛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强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当前,内蒙古从多方面着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陈铮说:“重点围绕风电、光伏、氢能和储能装备4条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呼包鄂通四大风光氢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发力新能源,打造新引擎。新征程上,内蒙古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加快推动从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排头兵”。

3  打造创新驱动“试验田”

近日,由内蒙古电力集团牵头承担的两项自治区“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在呼和浩特启动。这两个项目的启动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非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内蒙古正在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自治区科技厅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围绕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等重点方向,连续2年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支持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自治区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宽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为抓手,解决战略新兴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能源、稀土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为我国端稳‘能源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司咏梅说:“要发挥好创新对能源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战略需求导向,加强应用牵引,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需求布局科技力量,围绕市场主体配置科技资源,开展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要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同时,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联合技术创新。”

内蒙古正在集中攻关影响能源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营造能源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创新驱动“试验田”,抢占能源新技术应用高地。

新征程开启,奋斗正当其时,内蒙古正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解答发展新课题,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能量”,正在以勇于担当的智慧与力量,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新篇章。


附件:

上一篇: 圆桌访谈 | 抓住机遇,激发科技自立自强新动能

下一篇: 大河湾示范区科技备耕用好养好黑土地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圆桌访谈 | 创新引领,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3-04-03 23:20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作者 | 康丽娜 王玉琢 郝飚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畅通经济大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2年,内蒙古坚持保大局、为大局,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煤炭产量12.2亿吨、发电量6465亿度,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外送电量2640亿度,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中尽显担当。

新征程,新使命。内蒙古勇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向转型要动力,以创新谋未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步履铿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1   争当能源保供“压舱石”

距离地面180米的深井下,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上湾煤矿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一派繁忙。伴随着巨大的滚筒式采煤刀的持续旋转,一块块黑黝黝的原煤顺势落下。作为神东煤炭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上湾煤矿正积极组织生产,全力增产增供。

鄂尔多斯市作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电基地和西气东输重要基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鄂尔多斯完成全国25个省区市和区内10个盟市6.96亿吨的煤炭保供任务,以一市之力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

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鄂尔多斯将始终扛牢能源保供重大责任,全面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综合能源供给水平。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开采,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推进煤矿建设智能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矿区生态绿色化,夯实国家煤炭保障基地;推进煤电提质增效,加快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打造清洁电力供应基地;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力实施煤制油气项目,建设油气战略储备基地。到2025年,全市将打造十亿吨级煤炭、一亿千瓦级电力装机、一万亿元级总产值的能源支柱产业,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能源生产基地。”

这是能源大市鄂尔多斯的担当,更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的担当。

新征程上,内蒙古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说:“我们将全力夯实能源基地建设,坚决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责任。要坚持统筹煤炭产能稳定接续和有序开发利用,全力推动在建煤矿建成达产,确保中长期合同签足、签实、签到位,力争全年煤炭产量达到12.5亿吨。加快推进存量煤电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产煤电1000万千瓦、煤电装机突破1.1亿千瓦。同时,要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力度,进一步提升油气保障能力。”

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司咏梅说:“当前形势下,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责任更加凸显,需要我们坚定扛牢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高质量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展现内蒙古的担当和作为,有效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下一步,内蒙古要加快推动传统能源、煤基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提高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水平,按照‘煤头化尾’的思路,打造煤基全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转化增值。”

胸怀“国之大者”,端牢能源饭碗。新征程上,内蒙古将继续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争当能源保供“压舱石”。

2  勇做绿色低碳发展“排头兵”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更是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内蒙古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

司咏梅说:“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积极开展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行动,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多措并举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穿于能源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认为,生产端应立足打造高水平新能源基地,锚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大力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实施绿氢经济工程,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生产结构。消费端应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扩展可再生能源应用覆盖面,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绿电、绿氢在冶金、化工、电力等领域的应用,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仲春时节,内蒙古各地也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全力加快布局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3月9日,乌海市乌达区寰宇晨阳加油加气充换电三位一体能源岛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乌海市首个综合性能源岛项目进入土建施工环节。

能源岛项目是在乌达区寰宇晨阳加油加气站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建设,整座能源岛将于6月份投入运营,可保障单日200辆新能源重卡的充换电需求。

这是乌海市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一个缩影。

依托市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基础和消纳场景,乌海市全力推动可降解材料、有机硅、光伏全产业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群成势,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

乌海市委书记唐毅说:“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我们积极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大力实施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行动,丰富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快推动风光氢储用一体化发展,探索推进与周边盟市共建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

加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广泛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强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当前,内蒙古从多方面着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陈铮说:“重点围绕风电、光伏、氢能和储能装备4条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呼包鄂通四大风光氢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发力新能源,打造新引擎。新征程上,内蒙古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加快推动从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排头兵”。

3  打造创新驱动“试验田”

近日,由内蒙古电力集团牵头承担的两项自治区“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在呼和浩特启动。这两个项目的启动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非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内蒙古正在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自治区科技厅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围绕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等重点方向,连续2年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支持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自治区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宽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为抓手,解决战略新兴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能源、稀土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为我国端稳‘能源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司咏梅说:“要发挥好创新对能源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战略需求导向,加强应用牵引,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需求布局科技力量,围绕市场主体配置科技资源,开展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要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同时,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联合技术创新。”

内蒙古正在集中攻关影响能源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营造能源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创新驱动“试验田”,抢占能源新技术应用高地。

新征程开启,奋斗正当其时,内蒙古正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解答发展新课题,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能量”,正在以勇于担当的智慧与力量,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新篇章。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