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牧区水利:击鼓催征正当时 奋楫扬帆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2-11-14 20:55 来源: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扎根牧区四十余载的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水为媒助推着全国牧区高质量发展;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水为笔绘就着北疆亮丽风景线;依托以国家野外站为核心的创新平台体系,助力内蒙古牧区水利科技高水平发展。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聚势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年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完成国家、省部以及行业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7项,制定国家、行业、团体及地方标准28部,授权专利225项,出版专著31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在水资源节约集约、河湖安澜、节水增粮、供水脱贫、保水护绿、防洪抗旱减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水利科技创新成果,为自治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1 上善若水 | 水管控支撑水和谐
水文水资源团队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针对“一湖两海”、察汗淖尔、西辽河等水问题突出的区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开展技术攻关。提出了基于植被耗水平衡与地下水采补平衡的一系列水资源精细化调控关键技术,形成了有效退水管控模式水还河湖,为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模式;通过季节性内陆河水资源“诊断-模拟-调控”集成技术,提出“双控”管理模式,适用于典型草原区和荒漠草原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在助力北疆生态屏障建设中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撑。
全区湖泊演变归因图
针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水资源超采超载、生态流量衰减等问题开展系列研究,阐明了呼包平原城镇水源地地下水位非线性下降的机制,构建了“四水四定”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提出了水源地“地下水位-取水量”双控管理模式,形成了“五维”水资源管控模式,此系列成果已被呼和浩特市政府和包头市政府采用实施,为内蒙古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可引用、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全区湖泊面积变化图
在河湖复苏与管控方面,摸清并建立了全区296条河流与655个湖泊的数据库,构建的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湖泊的湖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已在全区推广应用,提出的不同类型河湖湿地萎缩退化监测诊断关键技术为自治区河湖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2 水曰润下 | 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灌溉排水与高效用水团队以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导向,开展了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高效用水与调控技术研究,提出了各类型草原区灌溉人工草地适宜优良牧草高效用水技术、灌溉人工草地建植对草原生态影响评价技术、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理论与技术,对内蒙古生态草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应用方案。通过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引黄灌区多水源滴灌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克了黄灌区规模化滴灌水源保证程度低、过滤成本高、装备易失效、水盐平衡难等技术难题,为黄灌区推广引黄高效节水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内蒙古现代节水草业集成技术的研发,解决了内蒙古草原灌溉饲草料地集约化建设、规模化智能灌溉管理、饲草料作物高水效高品质高产量栽培等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自治区形成现代节水草业集成技术体系提供了支撑,让水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3 低碳之水 | 新能源供出幸福水
新能源供水团队针对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牧场供水指标体系和6种标准化牧场供水模式。通过开发复合翼型叶片实现随风压力全程变桨,攻克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风力提水技术机组的难题,研发的新型低速风力提水机运行可靠度达95%,对风力提水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研发的光伏提水系统采用了双轴太阳能跟踪、最大功率跟踪和变频控制等技术融合后,具有高效、稳定、便捷等优点,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进行了示范推广。人畜饮水从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大幅提升,为牧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幸福水流进牧区千万家。
4 水旱从人 | 精预测靶向准施策
防汛抗旱减灾团队针对自治区牧区干旱频发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建立了牧区旱灾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牧区抗旱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系统性提出了区域防灾减灾对策以及分区抗旱措施;研发了内蒙古牧区草原旱情监测预测评估系统,并与气象预报数据对接,结合实测数据,实现了监测预测评估综合化、信息化、实时化目标,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精细管理靶向施策科学联动,为正确判断旱情信息、制定精准防旱减灾对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提升了全区抗旱信息化水平。
5 人水和谐 | 系统治理绿色发展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团队围绕黄河流域内蒙古段风沙水沙复合过程不清、治理技术单一、治理效益难以稳定维持等难题,开展关键对位配置治理技术攻关,明确了风水复合侵蚀产沙过程与多措施协同阻控机制、提出了新时期内蒙古黄河流域植被恢复阈值、筛选出了多功能型水土保持植物、构建了入黄河(孔兑)风积沙量预测模型,研发了土壤侵蚀防治与生态水文服务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矿区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控技术、梁峁+沟坡+沟道多维协同治理技术,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风水复合侵蚀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针对矿区人工再塑地貌研发了土壤熟化改良、乔灌草优化配置、边坡梯度智慧灌水调控及植物快速建植等技术,提升了矿区生态建设水平,为黄河流域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的破解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十年来,“引绰济辽工程”“黄河内蒙二期防洪工程”“呼张铁路工程”“东台子水库工程”“乌海抽蓄工程”……一批批重大工程实施中,水利部牧区水科所工程技术咨询团队的身影依然伴随,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技术力量。
构筑平台强化共享 引育人才激发动能
1 搭建推并举提升平台“原创力”
十年磨砺成一剑,首个水利行业国家级阴山北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自治区与水利部双重培育下应运而生,并成为区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的野外实训基地和共享试验平台。并依托获批了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达5000余人次。同时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具有认证的实验中心、自治区灌溉工程技术中心、荒漠草原风蚀监测站、乌兰布和风沙入黄观测站、黄河南岸灌区生态水文试验站、塔布河流域生态水文观测站等,形成激活科技创新合作动能的强大“磁场”,为把论文写在自治区广袤的草原大地上,助推科技成果在内蒙古落地转化创造了敦厚的平台条件。
2 引育用并重激活人才“源动力”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优化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现拥有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余名。吸引国内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生40余名,并给予科研启动基金;培养“国家优秀野外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聘请傅伯杰院士、于贵瑞院士为国家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阴山北麓国家野外站研究团队还于2021年获得国家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近十年来,在自治区科技厅、人社厅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牧区水科所已经塑造了一支风清气正、潜心专研、守正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响应融入“科技兴蒙”“人才强区”行动并走深走实。
蓝图已擘画,号角已吹响。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自治区发展战略,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上竞逐新赛道,为实现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换道超车”贡献科研院所国家队最大力量。
作者 |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尹瑞平、副所长徐冰、科技处处长刘铁军、副处长王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