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英才,激发创新活力——内蒙古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1-10-15 09:08 来源:内蒙古日报
金秋十月,果硕田丰。
10月9日,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这是一场科技的盛会,也是我区自主创新成就的最高检阅台。粉煤灰循环利用拓荒人孙俊民、首府地铁总设计师韩佳彤、钢轨焊接多项专利发明者郭晋龙等各领域专家人才以及1415位科创才俊共同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递上一份厚重的答卷。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对广大英才的表彰与奖励,是我区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礼敬人才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理念,通过一系列引才用才政策措施,成功培育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爬坡过坎、勇攀高峰,用创新的不竭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力量。
“从粉煤灰中提取铝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世界性难题,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科技人员,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追寻和立志攻克的目标。”经过17年的持续科技攻关与产业化探索,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奖者孙俊民带领团队终于打通了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的全产业创新链。
“我们会自信地拍着胸脯,硬气地说内蒙古的钢轨焊缝质量有保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奖者郭晋龙从一线工人到“大国工匠”,40余年无数次从失败中站起,最终成功研发“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技术,成为中国铁路、内蒙古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的第一人。
“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必须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韩佳彤于2019年、2020年连续2年摘得自治区科技奖励桂冠。首府快速路、地铁等日新月异的城市规划建设中,都有着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一个地区,勇于创新才是希望的热土;敢于变革,才有光明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俯身一线的默默付出。
在此次科技奖励大会上,中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我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埋头攻关基础研究,还坚持走出实验室,通过苦干、实干,把创新成果书写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
“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守护者和建设者。”怀揣对草原生态深厚的情怀,内蒙古大学教授祁智带领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队伍,积极投身到“草原健康体检和提升工程”之中,他们对构成天然草原核心要素的土、草、畜矿质元素进行普查,为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作为植物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国婧多次拒绝外地高薪聘请,扎根北疆,致力于本土植物抗逆性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选育,探索其产业化新途径,实现了多项从0到1原创性突破。
“选择来到内蒙古,是因为这里更需要我。”1978年出生的山东人黄平平,从中科院博士毕业后毅然来到内蒙古,面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监测的实际需求,拓荒雷达研究应用领域,将内蒙古作为科研报国的热土。
“内蒙古是养育我的地方,我有责任为家乡人民做贡献。”我区肝胆胰疾病腹腔镜技术操作青年领军人才张俊晶,践行铮铮誓言,用10年时间取得微创技术从薄弱到先进的亮眼成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内蒙古探索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最根本的支撑、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创新驱动。科技工作者们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今天的内蒙古已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奋斗圆梦的一方科研热土。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创造更多科研成果。”科技工作者们信心满满。
星辰大海,探索无止境。科技工作者们正怀着饱满的热情,勇当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