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4-11-28 16:19 来源:锡林郭勒盟科技局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科技局以“科技兴蒙”行动为抓手,全力实施科技“突围”,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新型科技项目组织形式、“需求+成果”“团队+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与人才等创新方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最终目标,逐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搭平台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经济转型、产业集聚发展,不断优化和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集聚了创新要素,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激励了企业创新意识,激活了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驱动发展任务逐步明确,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 以新型科技项目组织形式,全力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突围”。
科技项目组织方式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效率的关键手段。2022年以来,围绕全盟重点领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卡脖子”问题,强化科技资源统筹,探索改进科技项目组织形式,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年来,盟本级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科技专项投入资金1635万元,重点实施了“锡林郭勒肉羊-高繁乌珠穆沁羊新品系培育”、“锡杂麦”小麦新品种栽培关键技术研发”、“地方特色高质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柠条高效收割打捆装备研发”、“基于SOEC(高温固态氧化物电解池)路线二氧化碳和水高温共电解负碳技术及新质能源系统构建机制关键技术攻关”、“酸马奶储存期间的后酸化和风味不稳定技术攻关”等6项“揭榜挂帅”项目,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解决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攻关了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等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一胎单羔为主繁殖力低、生产效率低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技术,目前已形成高繁乌珠穆沁羊、高繁苏尼特羊核心群各2群,分别达到1050只、586只。高繁乌珠穆沁羊、高繁苏尼特羊新品系的培育减少母畜存栏数,减轻草原生态压力,降低肉羊养殖成本,提高肉羊产业生产效益;通过“锡杂麦”小麦新品种栽培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的实施,2024年1月份申报并通过了“锡杂麦”参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的审核,2023年、2024年分别部署了18个试验点150亩的参试,同步申请“DUS”检测、开展“新品种基因检测”、“申请发明专利”和“新品种保护”工作。经过两年参试,“锡杂麦”系列小麦具有分蘖力强、穗头多、亩用种量少、亩产高的特性,同时具备抗旱、抗寒等特征,属特殊小麦品种;以“锡林郭勒奶酪”品牌为抓手,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奶酪生产中产生大量的酸乳清利用难成为难点、堵点,通过“地方特色高质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的实施,解决我盟大量酸乳清资源浪费问题,增加酸乳清以及传统奶酪的附加值,促进锡林郭勒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提档升级;灌木是草原生态及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主力军,但柠条的平茬设备成为制约因素,“揭榜挂帅”项目“柠条高效收割打捆装备研发”,通过研发无压倒有支撑的、集成切割、行走与打捆一体的柠条收获技术装备,从根本上解决了沙地柠条收割、整秆打包储运联合作业机国产化技术装备的空白,突破灌木机械化收获技术瓶颈,为我国柠条种植,灌草结合,沙化草地治理,提供装备支撑。
二、以“需求+成果”“团队+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一是全力开展“需求+成果”工作模式。面向全社会加大征集技术需求力度,针对产业及企业需求靶向寻访区内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促进了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开展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年来,达成200余项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50余项。通过举办锡林郭勒盟科技成果推介大会及举办新能源、农畜产品、人工智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科技成果发布会,发布39项科研成果,签订合作项目22项,签约资金38亿元。2022-2024年科技成果登记累计332项,技术合同认定累计29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7.96亿元,较2019-2021年提高538%、70%、352%,有效激发了全盟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的活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二是推行“团队+项目”的创新方法,通过科技资金引导性投入,集成式引进前沿技术、高端人才,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年来,投入科技资金350万元,拉动区外院校直接科研投入6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5000万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性落地投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团队退役风机叶片高值化利用国际领先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国内蚯蚓首席专家李银生团队等实施了“退役风机叶片高值化利用”、“牛粪的蚯蚓处理技术研发”项目,退役风机叶片示范工程由锡林郭勒盟家鹏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转化投产,总投资3000万、年生产2000吨退役、年产值达500万元;“蚯蚓生态养殖与有机废弃物处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内蒙古居之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20000吨有机肥和100吨鲜蚯蚓生产线,建成后生物有机肥可实现销售收入1550万元。当前,正在积极推动内蒙古颂达来食品有限公司、二连浩特市西北红畜牧业有限公司、锡林郭勒盟科诺生态水泥制品有限公司3家公司转化昆明理工大学“地方特色高质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羊副产品高值化利用”、西安科技大学 “粉煤灰生产E-Box环保包装箱”技术的转化投产,前期合作转化协议已签订,预计总投入1.5亿。
三、以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抓手,打造人才引育“强磁场”。
锡林郭勒盟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严重不足,没有形成集聚吸引顶级科研团队、高端人才的强磁场,聚焦关键,围绕全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补短板为导向,在盟本级、自治区重大创新平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上进行布局和突围,统筹布局超硬材料、马产业、灌木产业、地方特色乳制品等重大平台建设,到2025-2026年培育盟级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2家,2027年培育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1家,通过重大创新平台的培育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集聚,实现人才不为所有、但求所有,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协同创新、产学研融合的灵活创新机制,实现跨地区、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提升技术持续供给能力。
目前,在创建超硬材料、马产业、灌木产业、地方特色乳制品等重大平台建设中引进18个高校科研院所团队、顶级专家团队5个参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制约全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积极引导唐合科技(内蒙古)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机械学院、维贝德(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共同组成创新联合体,建立贯穿超硬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平台,引进了新型超硬材料国际顶尖专家台湾宋健民博士及团队,就“碳化硅半导体加工金刚石工具 ”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目前,生产了第一批半导体用金刚石单晶片的测试产品,填补国内晶圆加工配套空白;在推进灌木生态产业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丰佐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三北”工程研究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第三方机构,引进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杨富裕团队,研制出适合浑善达克沙地复杂地形环境柠条整株切割打捆自走一体装备,解决高速刀具旋转与低速搂回割倒柠条的高效收集效果。同时,该公司研发了灌草协同种植、收获、加工、制粒产业化技术,加快了灌木产业发展。在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中引进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李国婧教授及团队,在柠条新品种的创制与培育已开展研究,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