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为呼伦贝尔市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4-08-12 16:33 来源:呼伦贝尔市科技局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平台提质升级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人才引育汇聚智慧力量……一批批先进技术,一个个创新成果,谱写出科技创新的草原华章,为呼伦贝尔市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加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各项工作安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探索符合呼伦贝尔市发展的创新路径,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呼伦贝尔科技新篇章。
呼伦贝尔市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全力推进“科技兴市”行动,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紧紧围绕呼伦贝尔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准谋划科技项目,拓展科技合作交流,强化创新平台载体支撑,加强创新主体培育,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科技工作真正破局提速,成绩斐然。
一是政策投入双保障,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2019-2023年,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攀升,科技专项资金累计投入6803.02万元,与过去五年(2014-2018)相比,增长了117%;R&D经费投入累计12.44亿元。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政策激励等方面10余项强有力政策措施接续落地,2020年起首次兑现创新奖补政策,深度释放政策红利,累计兑现资金3340.99万元,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全力推动“蒙科聚”一张网建设,挂牌成立“蒙科聚”呼伦贝尔分中心,线上线下同步建设,线下打造占地约2000㎡的成果展厅,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
二是强基提质筑基石,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夯实。五年来,呼伦贝尔市聚力梯次培育平台载体,制定了市本级科创载体管理办法,建立国家、自治区、市本级三级创新平台载体梯队,引导创新平台载体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和未来规划,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平台载体。全市认定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增至112家,较5年前增加了60家。成功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科创中国”呼伦贝尔创新基地等国家层面创新平台载体达到11家;建成了全区首家自治区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智慧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马铃薯种薯绿色繁育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自治区层面平台载体达到90家;围绕冷资源、甜菜、马铃薯等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创建了呼伦贝尔市“中国冷极”冷资源技术创新中心、呼伦贝尔市森峰马铃薯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等市本级平台载体11家。一个个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基地、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鳞次栉比,创新平台载体已成为有力支撑现代化呼伦贝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
三是聚力赋能增动力,创新主体量质历史新高。五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导向,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组织带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弥补企业创新短板,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逐步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企业培育机制,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拔节生长。2024年初,全市认定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7家,与2020年相比增加33家,增长137.5%;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1家,与2020年相比增加102家,增长536.8%,提前超额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呼伦贝尔市创新主体培育迈上新台阶。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5年持续增长,2023年底突破2.7个亿,是5年前的3.2倍,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项目发力培硕果,产业技术水平持续增强。五年来,呼伦贝尔市以项目为发力点,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围绕生态环保、农牧机械、种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争取自治区级各类项目118项,获资金支持共计1.5亿余元。聚焦生态修复、奶业振兴、装备制造、文旅融合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市本级应用技术研发、“科技兴市”重点专项等科技项目292项,支持资金5708万余元。改革项目立项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围绕大豆种业、农牧机械等我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8项,支持资金910万元。通过精准布局科技项目,提升了全市科研攻关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如“智能控制履带自走式圆捆机”技术弥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培育出高效杂交油菜呼垦油1号、高淀粉马铃薯华晟7号、大豆蒙豆375、专门化肉用草原短尾羊等一批优质新品种;“呼伦贝尔退化草地快速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成果显示,羊草亩产增长1.92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L—谷氨酸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成果显示,年产40万吨原料单位消耗下降12%、成本下降14%、能耗下降22%、碳排放降低21%,实现产品低碳绿色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五是拓宽渠道促转化,科技合作交流成果丰硕。五年来,呼伦贝尔市不断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积极推动呼伦贝尔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等院所、企业成功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0项。搭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平台、呼伦贝尔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呼伦贝尔中科信息技术研究院、呼伦贝尔市驻福建省科技合作联络处、呼伦贝尔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合作交流平台,紧密连接各方科技资源,深化合作交流。中科院两项A类先导项目“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与“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专项”落户呼伦贝尔,其中,“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专项”被认定为“科创中国”先导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主要有毒植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落地呼伦贝尔。不断深化“4+8+N”合作机制,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博士讲堂”等系列活动4期。组织召开了2次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集成了80多项先进技术成果,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六是汇才聚智激活力,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年来,呼伦贝尔市着力破解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围绕夯实县域创新基础,实行“市旗共建”“部门联动”“定制化服务”等系列工作模式。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科技特派员数量稳定在400人左右,实施“一苏木乡镇一名科技特派员”计划,实现全市105个苏木乡镇服务全覆盖;推进“组团式帮扶”工作,对接国家科技特派团,组建中草药等3个市本级科技特派团;累计选派“三区”人才314人次服务基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聚焦企业创新发展,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120人、服务企业300家;建立科创金融融资清单,为企业提供知识产业质押融资服务,发放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类企业贷款余额1.22亿元。强化科技人才引育,推行“人才+项目”引育模式,通过项目合作方式柔性引进人才400余人,培育本地人才700余人;先后引进智慧城市、食用菌、种质创新、草产业等高层次人才团队10余个,引进任继周、方荣祥等各领域、各产业院士、专家100余个,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为县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项项精准布局的实招,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科技创新的前行之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仿佛一声声号角,激发着科技工作者的奋进力量。在这五年的征程中,我市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呼伦贝尔市成为了全国3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之一,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转化对接榜前10强……,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对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肯定,彰显了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更是我们继续奋进前行的强大动力。
2024年,呼伦贝尔市以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为引领,围绕“五大任务”和“五大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创新需求,聚焦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技术、种业创新等领域,全面布局实施无人驾驶电动矿车及其支持系统开发研究、褐煤和粉煤灰衍生储热材料开发研究、农作物单产提升、玉米精深加工发酵技术开发研究等4个点位的科技“突围”重点专项,同时配套实施县域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投入攻坚提升、创新主体量增质升、创新平台提质升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科技合作深化拓展、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8个方面的科技“突围”攻坚行动,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这也意味着在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效应、创新生态等层面,呼伦贝尔科技工作都将会进一步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