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设施蔬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助力设施蔬菜种业拔节生长
发布时间:2023-09-07 14:39 来源:赤峰市科技局
“内蒙古设施蔬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部署要求,以科技创新驱动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三个“科技兴蒙”重点专项作为创新平台建设重点突破口,强化与“4+8+N”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高质量实施重点专项,推动“科技兴蒙”行动和部区会商议定事项落地见效,自2020年12月中心建设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创新力在设施蔬菜种业高地的拔节生长,正引导着一场与科创人才的“双向奔赴”。
一、共建平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设施蔬菜种业发展仍然存在的研发实力弱、种质创新能力不强、优异种质资源匮乏等问题,要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20年,自治区科技厅主动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启动实施了“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在种业振兴方面推进草种业、玉米、肉牛、设施蔬菜、马铃薯五个自治区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以破解自治区种业重大科技难题、“卡脖子”技术节点,强化一批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种业示范基地。
“创新中心”依托“内蒙古设施蔬菜种质基因库扩充、资源评价体系建立与优异种质创制”“内蒙古设施蔬菜新品种引育和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集成”“内蒙古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3个“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的实施,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区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聚焦设施蔬菜种业领域攻关难度大、研发投入大及自治区区内科研力量难以解决的“卡脖子”难题,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围绕设施蔬菜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发示范开展科研攻关工作,采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结合,创新蔬菜优异种质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病蔬菜新品种,用科技力量打造蔬菜“芯片”。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创新平台,牵头单位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多方位资源整合,承担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赤峰综合试验站的建设任务、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自治区“草原英才”等工作开展紧紧围绕中心建设实施。在争取政府其它资金支持的同时,多次召开会议和现场办公;充实高学历人才加入到研究平台中,全力支持中心建设工作。
根据“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在项目过程中打破单位界限按着研究内容重新组建融合了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新品种引育团队、轻简化栽培团队、病虫害防控团队,“创新中心”初步建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团队既立足自身科研优势,牢抓研发重点,在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发上要成果,且合作单位合作融合加强,实现了人才的交流与培养,进一步凝练团队。
目前,中心成员共73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研究平台建设现有科研示范基地3000亩,其中新建2058亩;科研设施面积10500平方米;采购仪器、机械139台套。
二、开放合作,深化“4+8+N”合作协同创新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我们既缺技术,也缺人才,创新能力的不足,决定了内蒙古的设施蔬菜种业不能走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借智引智,合作共赢。
在“创新中心”建设之初,项目主持单位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在“科技兴蒙”行动“4+8+N”模式框架下,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10家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10项;利用国家大宗蔬菜产于技术体系赤峰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平台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养分管理团队、蔬菜花卉研究所线虫病害防控团队,湖南农科院植保所等等20个科研单位携团队、成果前来,踊跃参与我区设施蔬菜种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组织召开中心建设启动会上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宝玺研究员等10位知名专家围绕设施蔬菜种业技术瓶颈为项目团队成员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有关专家对三个“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专家组实地考察了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西桥试验示范基地及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项目组就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检测等创新研究,设施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及设施番茄轻简化、宜机化栽培技术研究等22个研究内容及核心示范区示范技术进行田间考察评价并现场与示范户进行了实施效果调查和讨论交流。
中心建设期间,各合作单位根据任务需求采取现场、电话、微信开展不定期的技术学术交流。每年来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进行现场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的团队成员50余人次,提高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速度。
三、步履不停,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随着“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内蒙古与“4+8+N”合作主体的创新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创新中心”安家落户,大大提高了我区设施蔬菜种业领域的创新能力。
2个辣椒品种“赤研43号”、赤研30号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1个菜豆品种“先行者”在松山区种子管理站备案;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著作权1项;2022年2项技术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主推技术。特别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挖掘了蔬菜种质优异抗病基因,扩充设施蔬菜种质基因库,建立蔬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填补了自治区此项研究空白。
同时可喜的是,许多科研成果也从实验室成功走向田间地头。2022年12月,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的“内蒙古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结出“甜美果实”。项目成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团队,针对赤峰市设施蔬菜土壤障碍问题开展专项研究,结合配套栽培技术,使番茄产量平均增加10%,且品质提升明显,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设施连作土壤退化问题。
目前,“创新中心”在赤峰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自治区蔬菜生产区建有10个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9.77万亩,辐射带动115.6万亩以上。根据2021-2022年开展的技术综合示范结果分析,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6.07%-9.44%,每亩可增经济效益950-5200元,可实现社会效益11亿元以上。累计召开现场观摩会和培训会71次;培训农户、技术骨干2347人,发放技术资料2.7万余份。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在成果转化方面实现了中心内部合作联合转化,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与赤峰裕隆种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成果转化协议。
一个领域,敢于创新,便是希望的热土。从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到新品种选育改良实现升级蔬菜“芯片”、促进科技成果与设施蔬菜种业生产深度结合,从创新“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到“4+8+N”开放合作机制探索,“创新中心”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引智借梯,破解难题,为“科技兴蒙”积蓄创新动能。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创新中心经过28个月的建设,仪器、机械硬件装备和基地设施配套均有大幅提升,团队的总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创新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深入。接下来,“创新中心”将继续以“科技兴蒙”行动部署为统领,进一步优化“4+8+N”长效合作机制,围绕自治区设施蔬菜产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扩大合作范围,让更多科技成果赋能农业、惠及农民,推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