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科技局多措并举抓实抓细科技人才工作
发布时间:2023-02-28 11:56 来源:锡林郭勒盟科技局
锡林郭勒盟科技局着眼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不断强化服务力度,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创新环境更加优化,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
一、强化政策供给,打造人才引育“强磁场”。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锡林郭勒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奖补政策措施》《锡林郭勒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四年行动方案》等一揽子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召开全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与创新人才座谈会议,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全盟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由2020年的513人增加到2021年的1122人。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全流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进一步为科研人员赋权松绑。2022年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和科技专项22项,柔性引进人才308名,12个创新成果提名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强化载体建设,夯实人才集聚“主阵地”。搭建平台育人才。下大力度培育创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引导企业集聚研发人才、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不懈努力,各类创新平台竞相奔涌,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达5家、自治区级达38家、盟级81家,集聚科技人才400余人,培育科技人才1000余人。拓展平台留人才。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布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吸引集聚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2022年实施自治区、盟级科技项目87个,项目资金7308.7万元,引进领军创新人才团队10余个,紧缺高端科技创新合作人才18人,推动实现关键技术成果“留下来、传下去”、创新人才“为我所用”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科技合作,构筑人才发展“蓄水池”。强化合作引人才。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技“国家队”的合作,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5年科技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锡林郭勒)循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局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内蒙古草原研究所共同设立了2个科技转移机构,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推广顾问指导、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等方式,引进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4个,聘任科技顾问18人。2022年推动创新主体与“4 8 N”5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200多项,吸引科技人才260人。联合攻关稳人才。引导内蒙古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内蒙古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等组建6家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集聚国内31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71个专业领域专家、科研团队人数258人联合开展攻关,推动重点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两年来,共获取自治区“揭榜挂帅” 项目4项,科技重大专项1项、关键技术攻关3项,争取资金5243万元。
四、强化科研攻关,激发人才创新“新动力”。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高繁多胎乌珠穆沁羊”“羊皮选取胶原蛋白肽技术”“退役风机叶片回收利用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在我盟转化落地,2022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交易85项,技术成交额1.695亿元,实现创新、发展与人才培育同频共振,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产业需求与创新人才深度对接。开展了“双调查、双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创新团队与人才聚焦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依托科技项目牵引育才环境,两年来,有20多个创新团队融入到我盟能源、种业、乳业、草业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五、强化引领发展,扶植人才培育“新土壤”。大力培育本土科研人才。树立在科研一线发现、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鲜明导向,以“1230”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加大对本土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重点扶持,支持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和骨干,3年来,扶持本土人才盟级科技项目25个,支持资金1200万元;协助获得自治区项目12个,支持资金960万元。积极扶持乡土人才魏成龙,利用小麦和牧草远源杂交成功培育出的两个小麦新品种的中试推广,并取得成功。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主战场培育人才。选派科技特派员262名,覆盖全盟开展了“点餐式”“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服务,2022年培训农牧民1万余人,送服务1000多人次。有效发挥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手把手”“传帮带”作用,从盟内选派7名成员组成盟级科技特派团融入到国家科技特派团产业组,同时组建畜牧业流动特派团和种植业流动特派团2个盟级科技特派团,联合开展“科技特派团 科技特派员 本土人才”“组团式”科技服务,组建产学联合体4家,引进转化农牧业新品种17个、新技术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