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2023-01-20 00: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兴安盟科技局
2022年以来,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兴安盟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兴安盟委、行署各项决策部署,以“科技兴蒙”行动为契机,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向发力,聚焦兴安盟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需求,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创新活力加速迸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1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兴安盟委、行署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兴安盟委、行署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开展对接,又与中国农科院加工所、中国农大、上海交大等大院大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相继出台《兴安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安盟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等政策“礼包”10余个。探索实施“盟旗共建”工作机制,推动释放旗县市科技活力。鼓励金融资本流向科技领域,与内蒙古银行兴安盟分行签署《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企业发放信贷8670万元。召开了科技政策解读暨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科技成果展示与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全盟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2 争取资金再创新高
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资金支持,用“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支持科技创新,鼓励开放合作。全年累计向上争取科技专项资金7891万元,是2021年的3倍,支持项目84个。已下达资金4536.3万元,是2021年的2.3倍。2022年,兴安盟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49亿元,较上年增长31%,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3 研发投入翻倍增长
深入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印发《兴安盟重点单位促进R&D投入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兴安盟本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开展2022年度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督查工作,推动旗县市政府、各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云科税通”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归集研发费用,累计现场辅导企事业单位157家,培训27场,入企服务68次。2021年,全盟R&D经费投入达0.8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全区第一;投入强度达0.13%,同比增长2.6倍,在全区排位首次提升1位。
4 产创融合释放动能
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聚焦农牧业、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兴安盟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覆盖产业全链条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4+8+N”合作机制,推动全盟30余家企业与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达成科技合作90余项,带动投资超2亿元,可提升经济效益15.3亿元,推动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5 平台载体“晋位升级”
新增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兴安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兴安盟国家黑土地研究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牛业教授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8个。自治区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有序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验收和自治区级高新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6 创新主体“量质齐增”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截至目前,兴安盟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较去年增长35%,科技型中小企业69家,是去年的3.3倍,增速均列全区第二。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家,入站科技特派员65名,深入185家企业开展服务,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创新主体活力加速迸发。
7 创新人才“外引内联”
坚持“筑巢引凤”+就地取“才”,逐步打造多元化科技人才队伍。以科技合作为媒,吸引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170余名专家教授,来兴安盟开展产学研合作。423名科技特派员、28名“三区”人才下沉基层,2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65名专家教授服务企业185家。2021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7人,同比增长175%,增速位列全区第一。
8 创新成果喜报连连
水稻新品系“157”“X56”亩产分别达到717.56公斤、702.5公斤,耐盐碱水稻亩产达540.3公斤,连续四年亩产超500公斤,实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高产优质”目标。成功研制黑麦全麦面包预拌粉、“牛羊水果罐头”、圣酿·阿尔山(三星版)高端瓷瓶白酒、卜留克腌制菜品、炒菜汁等新产品,并陆续实现投产,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