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前旗:以科技“突围”激活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5-04-11 22: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现代化车间内,经过精心培育的大豆、玉米种子正通过包装生产线走向全国;低碳能源项目基地,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田间课堂”上,种养殖大户记录着最新的生产技术……阳春三月,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处处都涌动着科技创新的热潮。
曾几何时,科右前旗面临产业基础薄弱、科技资源匮乏的掣肘。近年来,科右前旗以科技“突围”工程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在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低碳能源、生态保护四大领域跨越前进,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科技突围战正在悄然改写这里的发展轨迹。
“过去我们种大豆,亩产200公斤就算丰收了。如今,通过选育新品种,科学管理,亩产突破了300公斤,创历史新高。”内蒙吉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宝宏口中的高产“金豆豆”,正是科右前旗围绕‘育种创新’,引入专家、院士团队,建立研发基地,精心培育的大豆新品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我们通过构建‘国家队引领、地方队支撑、民间队蓄能’的三级人才体系,让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在草原落地生根。”科右前旗科技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军贵介绍道。2024年,科右前旗成功促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18项。不仅如此,还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让21名中央科技特派团成员凭借着顶尖的专业知识,在关键技术领域攻坚克难;50名“三区”人才扎根乡土,把先进理念和实用技术传授给农牧民。同时,精心组建的100名本地特派员深入各个村落、农牧场,构成立体化服务网络,为科右前旗的科技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额尔格图林场,“三区”人才中国农业大学高级畜牧师王雅晶的“田间课堂”总是座无虚席。通过技术指导,不仅让养殖户知道了如何预防牛营养代谢病,更让受援企业的母牛的繁殖率提升2%,犊牛成活率达到99%。眼下,在科右前旗各乡镇村屯,科技特派员及“三区”人才一如既往地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力。截至目前,专家团队已开展技术培训400余场次,下乡技术指导100余次,辐射带动15000余人次,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57个、新技术23项。
来到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的高标准农田,远远望去,一座座井房和红色的管道格外醒目,这些正是高标准农田的水肥一体化项目。正值春耕时节,种植大户肖宝波早早地就开始了对设备的维护。
“这个水肥一体化项目可太好了,也不用操心肥料溶解不匀了,水从井房抽出来直接就上到地里,还节肥节水,每亩能增收200多元。”肖宝波一边检修管道一边说。
“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高标准农田专用设备,获得了多项专利,亩均节水节肥节药率在10%以上,亩产提高10%至20%,并且通过网络实现设备智能化,利用手机就能远程操作,让种地更简单。”科右前旗工矿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伟军说。
数字见证蝶变:2024年,科右前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2家增至11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58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载体总数达到12家,全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80万元,通过科技“突围”工程的“找点位、找团队、找模式”“三找”工作法,当地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
“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右前旗委副书记、旗长刘海涛表示。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创新平台到产业一线,科右前旗的科技“突围”实践,不仅破解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共性难题,更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路径。随着“三找”工作法的持续深化,这座北疆小城正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