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路战远:扎根北疆 科技报国
发布时间:2024-06-04 23: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执着于耕地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先锋者路战远——
“从事耕地保护与利用,是我不懈的追求。”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路战远如是说。
像路战远一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前进的动力。
39载初心不变 科技守护北疆粮仓
参加工作39年,路战远将自己与北疆辽阔的土地紧紧相连,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长期致力于耕地保护与利用研究,创建了农牧交错区农田地力培育和产能协同提升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北方农牧交错区横跨内蒙古、甘肃、吉林等 9 个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 2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其中超过70%的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然而,由于该区域降水稀缺且多风,导致土壤风蚀沙化现象严重,退化农田占68%以上,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如何延缓和抑制农田土壤沙化退化,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既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科学难题。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探寻一条实现耕地保护、生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农田质量提升与生态保护是公益性事业,我想去试试,一旦有所突破,受益的是农牧民。”明知困难重重,路战远却义无反顾。他坚守农业科技创新,用39年的时光,书写着对农业科学的执着与热爱,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创新模式 保障北疆粮食和生态“双安全”
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奋战在一线,深入农村牧区进行调查研究,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倾尽心力。而就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他在破解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定向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必须结合区域条件和特点,研发出便于操作的技术体系,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更为生态环境构建起坚实牢固的防线。”路战远率先以破解保护性耕作在农牧交错区发展的适应性难题为突破口,探寻让土地得到“休养”的同时,又减轻人们劳作的耕地保护新方式。
揭示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形成机理、创新覆盖免耕防蚀保墒理论、创建“茬-秆复合覆盖”固土减蚀关键技术、突破恶性杂草防除关键技术、研发配套免耕装备……
路战远和团队最终研究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春播不翻土、秋收后秸秆留田”新技术,解决了我国北方耕地保护的多个关键难题。“采用秸秆覆盖,不翻地或少翻地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保护土壤结构,提高水分保持能力,大幅度减少农田风蚀。”路战远解释道。
在有效防治农田风蚀同时,路战远又把目标瞄准了快速提升地力方面。他带领团队研究确立了优化耕层和均衡养分的最优途径,创建了以秸秆还田和免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深松浅翻的轮耕沃土新制度,创新了退化农田多路径有机质定向提升技术和“调氮磷增钾配微”养分调控关键技术,破解了风蚀退化农田“用、养”失衡的难题。
根据农田风蚀退化等级和生产特点,按照差异化保护利用的方案,集成创建了典型生态区风蚀退化农田“保-养-用”综合技术模式。成果应用减少农田风蚀50%以上,3~5年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作物增产9%~23%。
一连串的创新成果和数据,勾勒出路战远在耕地保护与利用之路上不懈努力和崭新突破。成果授权国际国内专利117件,核心内容入选农业农村部和省区主推技术29项、编制标准55项,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等重大工程中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北方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路战远主持和参加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内蒙古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6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华农业英才奖、首届神农领军英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坚守初心 践行科技工作者使命担当
“每年有100多天基本都在田间地头开展实地实验,回来肯定就是继续在实验室。”路战远笑着说道,这也正是他多年来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一直坚定地奋战在农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的第一线,还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们投身科研,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已累计提供资金超过200万元。
路战远担任农业农村部大豆全程机械化指导组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6个部省级专家组专家,牵头创立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环境四子王实验站、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实验站和“内蒙古自治区退化农田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创建中澳、中美、中加、中俄等4个联合实验室。
路战远领衔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6项,带领团队培养国家人才计划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草原英才等人才21人次和硕博研究生80余人,为我国耕地保育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团队科技贡献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评价认为“成果技术成熟,风蚀减少50%以上,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被农业行业标准采用,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基于长期研究成果的“农田风蚀防控”和“保护性耕作”等相关内容,被《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条例》两部地方法规采纳,率先在省级层面把农田风蚀防治纳入法治化轨道予以规范实施;“冬季免耕留茬制度”被《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采纳,为治理北方农田风蚀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胸怀祖国、矢志创新。路战远和团队在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他们正继续围绕内蒙古不同区域耕地的差异化保护与利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农田生态建设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全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要求,将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和工程化应用,促进耕地质量改善和产能有效提升,为实现农田生态保护、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