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关慧明:蔬菜地里“长出来”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4-05-31 21:13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已经到来,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的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
“农民朋友好,我现在是在呼和浩特市的郊区,大伙看这个紫茄子,上边这个鼓包,里面开始腐烂,这是什么情况呢?这个紫茄子为啥发生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个茄子腐烂就说明有菌的感染,这个茄子老化以后感染,是因为中午时间紫色的茄子吸热快迅速高温受伤老化,造成了这种鼓包腐烂的情况……”
在短视频里,头发花白的关慧明热情地为农户解答各类技术难题。
“讲解到位,科学有料。”
“这才是真正的农业专家,点赞!”
“关老的足迹和大爱走遍了全国各地。”
……
在评论区里,一条条真挚的留言互动分享,表达了众多网友对于“关老”的认可和支持。
虽已年过花甲,但作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的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一有时间,就到农村为菜农解决农技难题。他还紧跟潮流,把每次遇到的问题拍成短视频,让更多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农技知识。
“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扎根田野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翻开关慧明的简历,“农业”“蔬菜”这两个词,似乎贯穿了他整个求学与职业生涯,他为乌兰察布的贫困农村地区送去农业技术知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用科技为脱贫“造血”,在田间地头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乌兰察布高海拔、高纬度,干旱缺水、土壤贫瘠,是典型的半荒漠化农牧结合区。在关慧明的记忆中,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几亩土地上刨食吃的饥困场景历历在目,农校毕业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选育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蔬菜良种,让农民丰收增收。
1985年,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市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当时,经费并不充足,他常常自费下乡服务。几年间,他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和周边各旗县区。“我学的是农业技术,只有在田间地头才能发挥作用,农民们需要我的技术。”他说。
关慧明主动沉下来,把自己“浸泡”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们打成一片。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他向村民推广丰产沟地膜覆盖新技术,手把手教农民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在察右前旗三成局乡罗家村,他带领农户平整河岸,建蔬菜大棚……关慧明与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种蔬菜需要啥,我就干啥!”
“‘走近农民,了解农民’,关老师这样要求我们,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张一凡,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技术员,也是关慧明的学生兼助手。五年来,关老师爱农为农的情怀深深感染着她。
一顶草帽、一辆自行车,朝踏晨露,夕送晚霞,关慧明用40年的时间,履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情寄沃野,与农为伴,让乌兰察布蔬菜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不断探索,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一直以来,蚜虫、红蜘蛛、白粉病……这些都是让农民最苦恼的病虫害问题。
“让农民苦恼的问题,就是我们菜农专家必须要攻克的问题。”关慧明暗暗下定决心,“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只有把病虫害难题攻克,农民才能有好盼头。”
为了研发防治红蜘蛛制剂,关慧明在实验室里反复观察红蜘蛛,这样的观察持续了3年。有一天他也跟平常一样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红蜘蛛,突然他动一下蜘蛛网,蜘蛛就紧急行动,这时他发现蜘蛛网是红蜘蛛的“生命线”,然后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找到了破除蜘蛛网的办法,蜘蛛网被销毁后,蜘蛛死了,于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关慧明和他带领的团队经过3年反复研究,2017年防治红蜘蛛的制剂GC16-1(粉螨平1号)诞生,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广泛运用。
关慧明为了攻克这些病虫害,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对象,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一年看上千个小时。“我们最近正在研究试验根结线虫生态制剂。根结线虫体态小,只有在400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关老师每天晚上用显微镜看虫子,看半个小时才歇一歇,为了捕捉虫子的一个动作需要目不转睛地盯1个小时。”学生张斯说。
白天在实验田里做试验,晚上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是关慧明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颗坚硬光滑的石头你天天盯着看,早晚会看出一个缝。一个事情,你天天琢磨早晚会琢磨出一个结果来。只要有基础知识,对一个事情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研究,肯定会研究明白。”关慧明道出他多年做研究的制胜秘诀。
科技扶贫,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沃土
关慧明不仅为农民技术服务,更多的是引导农民应用科技战胜落后。
“从1997年到1999年,我们十几个科技人员分别在乌兰察布各旗县研究芹菜、胡萝卜、洋葱、西兰花等蔬菜种植技术,最终得出一个颠覆性结论:气候冷凉、多风少雨的乌兰察布适合种植喜凉蔬菜。”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理念,新理念迅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硬是将乌兰察布气候“冷凉”这个短板变成了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
2012年,关慧明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组建育种团队,在方智远院士带领下引进示范甘蓝新品种中甘21,培育出中甘628,打破了种植甘蓝需要进口种子的局面,甘蓝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科学种田真的可以创造奇迹。”元中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晓罡激动地说,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至少3000元。
除培育良种外,关慧明和团队还着手将冷凉蔬菜的栽培技术标准化。比如,针对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他们制定相应标准,便于农民掌握。
扎根农村基层一线40年,关慧明始终怀着科技富民的初心、技术助农的恒心,扎根在田间地头。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服务农民是我的使命。在农技推广岗位上,我有责任使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