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李喜和:打造奶业振兴的“种动力”
发布时间:2024-05-27 22: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已经到来,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持续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奶牛育种领域杰出科学家李喜和——
在中国的奶业领域,有一位在生殖生物学与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杰出科学家——李喜和,现任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内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从跟随旭日干院士参加试管牛羊开启科技生涯,到奶牛性控核心技术的突破,再到如今推动整个家畜种业行业的科技振兴,他带领科研团队以科研之名,为国家的奶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所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行的道路,让科学的光芒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白手起家,从首例试管牛说起
“我是1986年8月进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开展学习与研究的”李喜和话语间将笔者的思绪带回到30多年前,他与导师中国工程院旭日干院士进行中国首例“试管牛与试管羊”研究的往昔岁月。
记得那时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土建刚刚结束,实验台上只有寥寥几件基本的显微镜、培养箱、瓶瓶罐罐等,加上去国外培训的两位老师带回的一些基础研究耗材,旭老师带领我们的牛、羊体外受精研究项目就在这种条件下“开张”了。
当时人手紧张,一天的工作从去当地屠宰场采集牛、羊卵巢和鲜精开始,再运送到实验室,然后采卵培养,第二天进行体外受精处理,再做片子检查受精情况,这是一个连续性的研究工作,基本没有正常上下班概念,方便面是家常便饭。旭老师骑一辆二十年以上的“结婚纪念自行车”,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带领大家经常加班加点到晚上10点多,甚至更晚。旭老师的这种以身作则的“拼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研究团队每一位成员,终于在1989年成功产出中国首例试管牛、试管羊,为内蒙古大学、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也就是那一年,硕士毕业的李喜和在导师的推荐下,在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的中原达夫教授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了15年的国外留学与工作生涯。其间包括在日本家畜改良技术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系等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工作经历,十几年的工作积沉和历练,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的技术水平,也为他后来回国为中国畜牧科技与产业发展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喜和说,回忆那段时光,有一张照片是他最珍贵的记忆。“这张照片是2009年中国首例试管牛、羊二十周年庆祝会上的一张合影留念,照片中旭老师紧紧拉着我的手。”而这一拉,象征着两代科研人的接力,象征着科学家精神的一脉传承!
科学无界,科学家有祖国
2005年,李喜和放弃了国外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厚待遇,从英国剑桥大学辞去职务回到祖国,创办了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筹建了“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研究中心”,期望将自己所掌握的家畜性别控制技术成果,在内蒙古,甚至是整个中国奶牛养殖行业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我国家畜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减少对外依赖,为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面对奶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从国外引进,繁育关键技术“卡脖子”等现实,李喜和带领科研团队立足国家“种业振兴”与内蒙古“科技兴蒙”战略,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在家畜育种与繁殖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挖掘国内外奶牛遗传种源与创新集成基因育种新技术,培育了包括排名第一的总数 30%以上全国 TOP 奶牛种公牛,使以冷冻精液为主的奶牛自主供种能力从 20%提升到 40%以上,突破了奶牛高端种业产品“卡脖子”问题,提升了我国奶牛种业国际竞争力。
——挖掘蒙古高原家畜与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创建了世界首个“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库与信息平台”,收集保存家畜、野生动物 176 个品种 5 万个动物遗传资源样品,占该地区家畜品种 100%、野生哺乳动物品种的 36%,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空白。
——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万枚奶牛性控胚胎”产业化应用。创建了活体采卵“奶牛体外性别控制胚胎”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性别控制胚胎发育率达 45%;累计推广应用奶牛性控胚胎 39397 枚,胚胎移植受胎率平均 56.5%,后代性别控制准确率达到 90%以上,达到行业国内外先进水平。
……
目前,李喜和科研团队创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超级性控冷冻精液”“高产奶牛性控胚胎”已累计在全国 5000 余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牧场繁育良种奶牛母犊超过 300 万头,为行业新增产值 150 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推动了我国奶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与乳品加工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提升我国家畜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了我国家畜种业安全。
创新无限,使命担当扛在肩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国家的“奶罐”。在当前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科技支撑尤为关键。勇攀科学高峰是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李喜和亦是如此,他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针对当前我国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等短板,李喜和提出了“中国奶牛”的设计与培育。扩大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发掘奶牛重要性状功能基因,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提高群体遗传水平,培育高产/高繁、抗病/长寿的奶牛新品系,抗乳腺炎、抗乳糖不耐新品系等都被一一纳入“中国奶牛”的概念设计。在科学准确评估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需求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标准,提升自主育种能力,实现奶牛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新时期李喜和与他的科研团队面对的核心“命题”。
三十多年步履不停,李喜和的身后,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坚守。
“在我研究生阶段,导师旭老师对我工作的评价是‘李喜和最大的优点就是吃苦耐劳’,这句话也成为我后续学术生涯的重要指导原则。”李喜和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继承并发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劳、诚信、严谨、执着”是我对他们的寄语,希望他们融入科研实践中,在家畜育种与繁殖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创新和突破。
多年来,李喜和主持和参加国家与地方重大攻关、重点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 38 项,发表科学论文206篇、授权发明专利 32 项(1 项 PCT)、实用新型专利 6 项,制定国家等标准 7 项。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内蒙古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全国发明专利金奖等各种科技相关奖励 27 项。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蒙古首届“草原英才”与“最美科技工作者”、“内蒙古杰出人才”,是对他多年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的褒奖和肯定。
随着李喜和及科研团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国内奶牛养殖行业的面貌,还为全球奶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价值参考。而李喜和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也成为时代楷模,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与突破,为科技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