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王蕾:做科研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和毅力
发布时间:2024-05-26 22: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已经到来,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我区青年科学家王蕾——
“稍微等下,我去一趟实验室马上就回来。”王蕾急忙打了一个招呼后,又风风火火赶去实验室。
笔者按照约定时间到达她办公室,百无聊赖环顾四周,桌面上的咖啡机引起好奇。“她从2007年出国后便不再午休,这台咖啡机快要和实验仪器使用率看齐了。”王蕾学生打趣说道,她总说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不能停下来休息,困的时候就磨一杯咖啡提神醒脑。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王蕾主要从事半导体纳米材料设计、光电催化及电催化材料研究和开发新型清洁能源。争分夺秒,不断刷新科研时速,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使命和担当,为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2007年起,王蕾从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多个国家进修后,毅然回到国内,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两年后,她怀着对家乡的思念,来到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继续科研事业。
“搞基础研究需要耐力和毅力,可能需要坚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有重大发现或者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起早贪黑是王蕾的工作常态,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科研当中,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处理各种事宜、辅导科研论文,确保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能及时跟进,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纠正。
沉心静气、埋头深耕、不务空名。王蕾对科研的不懈追求与满怀热爱让她一路坚持,带领团队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
在当今能源行业转型不断加速下,氢能凭借零污染、能量高、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等优点,发展呼声不断高涨,很多人甚至将氢能视为通向未来绿色能源的钥匙。
“我们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太阳能作为氢能形成过程中的一次能源,是绿色制取氢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光电催化制氢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有益性。”王蕾与团队从光电催化制氢入手,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在国际催化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今年1月,团队在光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合成氨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为从富含硝酸盐的废水中PEC合成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该技术为走向实用化、使太阳能光解水制氢产业成为现实、带给人类使用能源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非常理解大家周末想玩一玩的心理,坐在这整理数据、论文的确有点枯燥,但如果想到能尽快出成果,可能就是完全不一祥的感受了,要引导他们主动学,知道怎么学。”王蕾非常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学科思维的培养和考察,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大作业,让他们学会全面地查阅文献,对一个领域进行细化,从中找到突破点。
“因为这关乎到学生在毕业之后的道路,她认为终身学习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在博士生任世杰眼中,王蕾老师不仅是他们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实验室的“大家长”。
植根北疆,立德树人。正是因为这样的用心与细致,王蕾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主力军。其团队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十人次,在Sci Adv,PNAS和Nat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王蕾始终在践行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执着追寻,也通过实际行动给后续之人讲述着生动无比的人生课程。
当笔者问到对未来的规划时,她笑着说道,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推动社会进步。自己将带领着团队攻克更多难关,做出业界认可的前沿性研究成果,为能源领域添砖加瓦。
王蕾
内蒙古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以一作/通讯作者在Sci. Adv.、PNAS、Nat. Commun.、Matter、Angew. Chem. Int. Ed. (5)、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 (2)、ACS Nano、Adv. Funct. Mater. (3)等期刊发表论文77篇,ESI高被引6篇,单篇最高引用555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入选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杰青培育计划及内蒙古大学乌可力优秀青年教师奖。现为EcoEnergy,《物理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青年编委。近5年,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1人获中国化学会第五届菁青化学星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