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平台 泽润产业——京蒙协作赋能内蒙古创新发展系列报道一
发布时间:2024-03-27 22:1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合作处
山海传友谊,京蒙续深情。2023年2月,内蒙古与北京签署“京蒙协作政协助力”框架协议。其中,“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是框架协议中助力实施六个“倍增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京蒙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两地优势创新资源对接合作,大力引进北京人才科创资源,推动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此时,自治区科技厅全力实施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这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正在内蒙古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京蒙协作对于白云鄂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很大帮助。”与中国科学院专家一起对白云鄂博铁矿中的重稀土泥进行研究的包头稀土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军发出感慨。
“发挥北京大学的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把高科技人才队伍建立起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内蒙古生根发芽,形成产业生态圈。”正在鄂尔多斯市开展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工作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毛善君对未来满怀信心。
2023年,京蒙携手在农牧业、新材料、能源、煤化工等领域共建42个创新平台,共实施210项科技合作项目,新建创新平台数和启动合作项目数分别增长147%和72%。随着一批批高端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创新“裂变”效应逐渐显现。
由点及面,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的组织实施,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在内蒙古落地建设。
未来是什么样子?零碳作为“双碳”目标下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代表了可持续的未来。
前不久,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零碳”机场项目的地源埋管蓄采试验进入中试阶段,为“零碳”机场跨季节蓄热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项目具有全国推广意义,能解决现在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的长时间储能问题。”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解小刚介绍,“零碳”机场项目是北京大学联合鄂尔多斯开展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研究院集合了地下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式能源、节能减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储能5个团队力量,攻克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弹性与柔性问题,实验成功后可推广至全国实现节能制冷和制热。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内蒙古重要地市为应用场景,做好能源前沿技术研发及国际合作,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实现科技与市场的有效嫁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表示。
全区上下联动同向发力,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捷报频传——
呼和浩特市引进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启动建设一期投资5亿元的综合气体岛配套项目。
鄂尔多斯市与北京大学共建能源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鄂尔多斯实验室,首批布局10项科研项目,形成10余项合作成果。
巴彦淖尔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在联合共建肉羊、小麦、向日葵、河套灌区土壤地力提升技术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共建巴彦淖尔研究院,布局灌区水转化综合模拟大科学装置。
如今,推动北京科创资源优势与内蒙古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融合,不仅推动了内蒙古创新平台的提质升级,更为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双向奔赴,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内蒙古“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
当前,内蒙古立足自身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正在举全区之力、聚各方合力,打造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京蒙携手创新,促成了“所需”与“所能”的双向奔赴,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内蒙古加快实现闯新路、进中游。
“借助京蒙协作平台,促成我们与中国钢研技术团队成功‘牵手’,共同组建自治区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将对包头市稀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包头市科技局副局长仲海峰介绍,由内蒙古标达科技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钢研技术团队联合研究开发的国内首个自主成套6mm厚连续热镀锌铝镁稀土多元合金镀层钢板产品已经实现稳产,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
国内首个自主成套6mm厚连续热镀锌铝镁稀土多元合金镀层钢板生产线。
以科技赋能“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包头市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低碳技术和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签约落地;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计量测试中心和内蒙古光伏(硅材料)产业计量中心批准成立;支持和推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规划建设内蒙古第一个国家级“风光储氢”实验、实证基地。
“依靠‘密植高产’先进技术,我们创造了东北春玉米主产区万亩大面积单产新纪录。”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马忠臣自豪地说。
“密植高产”种植技术,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2023年,该研发团队依托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的中国农科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乌拉特中旗、巴林左旗开展集成示范,全区年内建立300万亩示范田,达到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赤峰市设施蔬菜年栽培面积在100万亩左右,每年大概产生300万吨左右的设施蔬菜废弃秸秆。以前,农户都是将秸秆拉出棚外,堆弃在村沟、道边、棚前,进行焚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费时费力。”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项目负责人姜伟告诉记者,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研发的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不仅帮助种植户清洁田园、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使用量,而且秸秆粉碎还田后产生的氮、钾、磷等丰富的养料元素,还改善了土壤结构,更好地提高了土壤肥力。
科研人员和示范户等现场观摩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
2023年6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建了研发平台京蒙秸秆生物质利用研发中心,共同研发了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腐解菌剂,制定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规程1个。目前,依托该中心已经在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开展秸秆原位还田解释菌剂及配套防控土传病害的高效生防菌剂的应用示范,累计示范面积1000余亩,2024年计划推广突破1万亩。
“希望数道智算始终坚守服务北京市国产基础软硬件产业链及人工智能产业的目标,形成全栈国产化算力解决方案,联动乌兰察布等兄弟地区,为更多在京大模型企业提供算力资源,夯实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引领地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在“北京——乌兰察布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成果——北京数道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说。
作为京蒙两地政协助力推动的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重点项目,数道智算主要算力基础设施设在乌兰察布市,首期计划项目建设约1000P初始算力,为支持国产GPU和算力网络研发、突破“卡脖子”难题提供重要支持。
京蒙科技协作不断深化产出新成果。赤峰市暖捷公司“大型储热系统”、乌海市金科发公司生物降解材料农膜生产线等项目成果,为地方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春风浩荡满目新,协同奋进正当时。2024年“科技创新倍增计划”疾步向前,令人更加期待。
评论
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再次亲临内蒙古考察时,为内蒙古把握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推进高水平开放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与祖国首都北京市相隔千里,但历史渊源深厚,两地东西部协作已有28年水乳交融的情谊,并形成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感情上求共融、目标上求共向、发展上求共进,深化互利合作、推动并进共赢”的共识。
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京蒙协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让这一“光荣传统”在新环境中焕发新的生机?科技,是内蒙古的所需所盼,更是京蒙协作的发力重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双方需要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实干苦干巧干的科学态度,从区域整体发展大局出发,统筹谋划各自发展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思路,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拓宽双方合作渠道,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内蒙古加快实现闯新路、进中游,是北京的优势所在。当前,京蒙协作聚焦内蒙古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建设,吸引顶尖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加入,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入发展,推动达成更多合作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推广。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要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合作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等方式,建立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和发展,帮助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内蒙古有基础、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京蒙协作,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凝聚各种人才和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