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彰显担当——内工大科技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质量双提升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自治区科技厅综合保障中心 发布日期:2024-03-15 22:5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在2024年全区科技工作会上,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包头市科技局、鄂尔多斯市科技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六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科技兴蒙”行动在全区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为广泛宣传创新典型经验,自治区科技厅将通过“创新内蒙古”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如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区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为自治区科技事业注入更为蓬勃的发展动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并对“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提出明确要求。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使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彰显担当,支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完成“两件大事”的关键时期,内蒙古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内工大)坚持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为导向,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着力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高效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科技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质量双提升,主动参与到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为支撑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培育高质量科技产出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高校应积极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工大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广大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热情,先后三次修订完善《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及收益,将成果完成人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从原来的85%提高到90%,净收益中的10%奖励给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或校内外人员;设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型教授与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序列,以职称发挥人才激励作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到校经费达到300万元或150万元,可直接评为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型教授或副教授。赋权改革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共赋权科技成果22项,全部实施转化,推动了地基微变监测雷达、“鸿雁远航”—长航时大载重固定翼无人机、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等一批优秀职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鸿雁”系列的固定翼无人机,用于完善国土信息数据库

制定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等多项制度,尤其下放横向项目经费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经费使用范围和自主权,有效激发科研人员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聚焦自治区“五大任务”,对接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建成《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项目数据库(2023-2025)》,其中服务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项目342项,实现项目精确对接、精准培育和有序申报,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推进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2023年,国家级项目数和科研经费数取得重要突破,共获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7项,科研总经费达2.05亿元,横纵向科研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千万元以上科研项目2项,横向科研经费较2022年实现倍增。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

提升成果转化质量

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内工大发挥科技创新与智力资源优势,围绕“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战略需求,率先与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签约,挂牌成立“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签署“能源与动力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协议,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从科研项目、研发团队、创新平台、人才共享等方面助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产业重大需求,牵头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3个“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针对企业“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近年来,该校在智能装备、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顺利转化实施了一批科技成果,涌现出地基微变雷达、太阳能设施农业、煤基固废集团化处理、3D 打印智能建造、畜牧业废料资源化利用等一批代表性知识产权转化案例,以转让或许可等方式转化金额 2400 余万元。

内蒙古新材料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在内工大揭牌 

在全区高校率先成立成果转化部门,注册成立内蒙古内工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踏出了以作价入股成立学科初创公司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在体制上基本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融合,让科学家做科研,让企业家做市场,让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形成了可供复制经验。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为自治区培养4200余名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实现全区各盟市全覆盖,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转化质量。面向全区公开招聘遴选兼职技术经纪人 63 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师资 61 人,和区内外 23 家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合作机构签约,全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内工大依托“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多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将培养的技术经纪人全部注入“蒙科聚”平台,收效明显。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蒙科聚”平台签订1000万元的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合同,将该校教授张永锋团队研究成果“煤基固废低碳利用与高值材料制备技术”在久泰集团转化,这是内工大转化的首个千万元级科技成果,创下内蒙古高校通过蒙科聚科创平台成果转化的单项合同最大金额,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内工大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合同

面向未来,内工大将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点突破、多点开花”的基本思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突破更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积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附件:

上一篇: 自治区科技厅召开2024年第3次厅务会

下一篇: 保护岱海水环境 打赢碧水保卫战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科技厅工作

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彰显担当——内工大科技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质量双提升

发布时间:2024-03-15 22: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自治区科技厅综合保障中心


在2024年全区科技工作会上,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包头市科技局、鄂尔多斯市科技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六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科技兴蒙”行动在全区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为广泛宣传创新典型经验,自治区科技厅将通过“创新内蒙古”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如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区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为自治区科技事业注入更为蓬勃的发展动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并对“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提出明确要求。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使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彰显担当,支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完成“两件大事”的关键时期,内蒙古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内工大)坚持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为导向,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着力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高效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科技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质量双提升,主动参与到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为支撑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培育高质量科技产出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高校应积极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工大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广大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热情,先后三次修订完善《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及收益,将成果完成人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从原来的85%提高到90%,净收益中的10%奖励给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或校内外人员;设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型教授与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序列,以职称发挥人才激励作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到校经费达到300万元或150万元,可直接评为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型教授或副教授。赋权改革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共赋权科技成果22项,全部实施转化,推动了地基微变监测雷达、“鸿雁远航”—长航时大载重固定翼无人机、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等一批优秀职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鸿雁”系列的固定翼无人机,用于完善国土信息数据库

制定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等多项制度,尤其下放横向项目经费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经费使用范围和自主权,有效激发科研人员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聚焦自治区“五大任务”,对接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建成《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项目数据库(2023-2025)》,其中服务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项目342项,实现项目精确对接、精准培育和有序申报,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推进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2023年,国家级项目数和科研经费数取得重要突破,共获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7项,科研总经费达2.05亿元,横纵向科研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千万元以上科研项目2项,横向科研经费较2022年实现倍增。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

提升成果转化质量

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内工大发挥科技创新与智力资源优势,围绕“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战略需求,率先与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签约,挂牌成立“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签署“能源与动力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协议,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从科研项目、研发团队、创新平台、人才共享等方面助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产业重大需求,牵头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3个“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针对企业“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近年来,该校在智能装备、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顺利转化实施了一批科技成果,涌现出地基微变雷达、太阳能设施农业、煤基固废集团化处理、3D 打印智能建造、畜牧业废料资源化利用等一批代表性知识产权转化案例,以转让或许可等方式转化金额 2400 余万元。

内蒙古新材料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在内工大揭牌 

在全区高校率先成立成果转化部门,注册成立内蒙古内工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踏出了以作价入股成立学科初创公司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在体制上基本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融合,让科学家做科研,让企业家做市场,让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形成了可供复制经验。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为自治区培养4200余名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实现全区各盟市全覆盖,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转化质量。面向全区公开招聘遴选兼职技术经纪人 63 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师资 61 人,和区内外 23 家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合作机构签约,全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内工大依托“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多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将培养的技术经纪人全部注入“蒙科聚”平台,收效明显。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蒙科聚”平台签订1000万元的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合同,将该校教授张永锋团队研究成果“煤基固废低碳利用与高值材料制备技术”在久泰集团转化,这是内工大转化的首个千万元级科技成果,创下内蒙古高校通过蒙科聚科创平台成果转化的单项合同最大金额,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内工大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合同

面向未来,内工大将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点突破、多点开花”的基本思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突破更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积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