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创新势如破竹 未来蓄势待发
发布时间:2024-03-13 22: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自治区科技厅综合保障中心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
在2024年全区科技工作会上,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包头市科技局、鄂尔多斯市科技局、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六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科技兴蒙”行动在全区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为广泛宣传创新典型经验,自治区科技厅将通过“创新内蒙古”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如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区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为自治区科技事业注入更为蓬勃的发展动力。
鄂尔多斯曾被誉为“地下煤海”,这里资源禀赋突出,能源产业雄厚,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词响彻神州。
如今,这座资源型城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以科技创新赋予城市更多温度,产业能级全面迈向世界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产出“绿氢”,智能风机、单晶硅片等一批新产品实现“零”的突破......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23年,是鄂尔多斯科技创新拔节育穗、成果丰硕的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扣办好“两件大事”、聚焦落实“三个四”目标任务,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用好“组合拳”、打赢“攻坚战”、蹚出“新路子”,实现了由科技“沙漠”向创新“绿洲”的转变。
造势而起
战略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近日,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千吨级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装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几十名科研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对α—烯烃开展中试试验研究。
“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煤基原料可以生产出高纯度的α—烯烃产品,工艺技术路线国际首创。”科研人员张晓龙介绍,该项目在α—烯烃制取上,将煤基费托合成馏分油作为原料,通过一系列高效分离提纯处理,生产出无色、油状的α—烯烃。
“我国缺油、富煤、少气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利用好煤炭资源。”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李志飞说,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际首创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千吨级示范装置
这是鄂尔多斯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鄂尔多斯大抓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布局,探索资源和创新“双轮驱动”发展路径,深入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一系列硬科技成果的产出正在加速引领鄂尔多斯产业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制定《建设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方案》,获批国内最高级别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产出电石法PVC无汞化生产、千吨级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煤基纳米碳氢炸药制备等一批填补行业空白的科技成果;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9亿元,增长55.7%;兑现“科技新政30条”资金3.6亿元,惠及创新主体260家;自治区专门出台《支持鄂尔多斯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政策措施》,该市制定任务分工,全力实施示范区建设5大行动、24项工程、39项重点项目......
全球首家电石法PVC无汞规模化工业生产示范工厂
从“步履维艰”到“蔚然成风”,从“追赶”逐渐变为“赶超”,鄂尔多斯以创新为核心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新”答卷。
“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环境发生全局性蝶变,创新能级得到整体性跃升,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边东说,以“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换来“科创流量”,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带头闯出一条新路子,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乘势而上
夯实根基体系铸剑国家战略力量
未来是什么样子?零碳作为“双碳”目标下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代表了可持续的未来。
前不久,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零碳”机场项目的地源埋管蓄采试验进入中试阶段,为“零碳”机场跨季节蓄热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项目具有全国推广意义,能解决现在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的长时间储能问题。”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解小刚介绍,“零碳”机场项目是北京大学联合鄂尔多斯开展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研究院集合了地下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式能源、节能减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储能五个团队力量,攻克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弹性与柔性问题,实验成功后可推广至全国实现节能制冷和制热。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揭牌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内蒙古重要地市为应用场景,做好能源前沿技术研发及国际合作,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实现科技与市场的有效嫁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表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以创新的机制和灵活的政策提高人才吸引力,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空间。
创新平台是战略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打破壁垒,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鄂尔多斯深入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在战略力量上突围攀高,推动能源、新材料、低碳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创新动能更加集聚。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落地建设国内首个零碳机场项目,鄂尔多斯实验室获批内蒙古实验室、孵化落地世界规模最大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研发投用全国首台套矿山智能运载机器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鄂尔多斯新能源学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启动建设......成群成势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才新政2.0版”发布会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鄂尔多斯迭代推出人才新政2.0版,建成投用鄂尔多斯市人才科创中心和北京、深圳人才科创飞地,面向全球举办首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暖城之邀”人才招引活动29场,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9名、博士硕士1291名,人才吸引力攀升至全国地级城市第37位,各类人才、团队纷至沓来,让“暖城”创新发展更有底气。
蓄势而发
厚植沃土“倒逼”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我国首台新能源矿山智能运载机器人“载山”在鄂尔多斯落地运行,标志着我国迈向矿山本质安全的进程又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世界露天智能装备制造上以“先人一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联合中科慧拓研发的机器人采用正向设计,开创性取消传统驾驶室,真正实现矿山运输车辆无人驾驶、自主调度、远程监控等功能。”内蒙古山河巨鼎矿用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志雄介绍,在市科技部门积极引导下,去年上半年企业成功实现“三清零”,创新能力飞跃提升,销售实现国内国际双突破。公司较三年前研发投入实现近5倍增长,同时健全了专业涵盖机、电、液及新能源、无人驾驶等细分领域本地化的30人研发团队,占公司总人数的28%。
智能矿山运载机器人“载山”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支持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是鄂尔多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近年来,鄂尔多斯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行动、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开创“三清零”行动,对全市“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无发明专利”的规上企业逐步“清零”,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方式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筑牢企业创新发展基石,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
“三清零”企业——内蒙古正能集团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全市新增“三清零”企业60家,达到231家。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的达到264户,带动研发费用突破90亿元,同比增长13.6%。获批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6家,分别增长33%和60%,提前实现“十四五”倍增目标。实践证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三清零”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和壮阔未来。
“推动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就是激发自身活力。”边东说,鄂尔多斯将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在科技“突围”上起跑争先,在科技创新上闯新路、进前列、创一流,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全市综合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百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新增“三清零”企业50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40家,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