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风采 |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发布时间:2023-12-05 22: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成果管理与转化处 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历经9年科研攻关,使农田风蚀减少38%以上,作物增产9.0%~17.1%,核心技术纳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与模式6项、省区主推技术16项,在适宜区累计推广1.6亿亩,农业增收节支150余亿元……”
这是一组来自“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项目的数据,该项目在耕地保护与利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耕地保育与地力提升的创新成果,大大改善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了耕地产能,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项目成果被评为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农牧交错区免耕播种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北方农牧交错区是连接农业种植区和草原生态区的过渡地带,横跨内蒙古、吉林、河北等9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2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干旱少雨多风,再加上过度耕种和长期翻耕,导致农牧交错区农田退化问题突出,农田风蚀退化面积占60%以上,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项目主持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介绍说:“风蚀阻控难、耕地保育难和产能提升难是北方农牧交错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联合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乌兰浩特顺源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创新团队,秉承‘耕保兼顾’的原则,围绕风蚀阻控、地力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在农田地力退化机理研究基础上,制定退化分级标准,重点研创固土减蚀、轮耕轮作、增碳培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建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并大面积应用,将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耕地”是藏粮于地的核心,揭示风蚀对耕层地力退化的作用机理,是开展退化农田治理和利用的基础与科学依据。项目在阐明农田表土颗粒风蚀释放规律基础上,揭示了风蚀对耕层结构变劣、养分库容减少和均衡性变差的地力退化的作用机理,制定了地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等定级标准并进行生产应用。
项目创新了农田风蚀防治与地力止损技术体系和装备系统。明确了农牧交错区农田秸秆覆盖固土减蚀效应及途径,创新了冬闲季地表覆盖防风固土和春季免少耕减蚀保土等关键技术,研发了2BMQ-6型等免少耕机械装备,推广占同类技术70%以上,为耕地保育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耕层变浅、肥力下降、水分利用率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突出,项目创建了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增产增效关键技术体系。研发了“促腐壮根”“促氮增效”等肥料产品和轮耕轮作养地、秸秆促腐增碳、有机无机配施、调盈补亏高效等关键技术,推广占同类技术60%以上,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3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农田质量改善和产能有效提升。
同时,项目集成创新了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模式。针对区域特点和立地条件,以保育型养地制度为核心,集成防风固土、减蚀保土、增碳培肥、肥料高效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建“保-养-用”三种主体技术模式,并大面积推广。3~5年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玉米、小麦等作物平均增产9.0%~17.1%。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协同提升。
科技重大专项试验示范田
项目技术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示范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相关成果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等8个盟市大面积推广,并在吉林、河北、山西、甘肃、宁夏等5个主要典型农牧交错区省区示范应用。
项目的实施,为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生态修复和产能提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探索出了农牧交错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了我国农牧交错区耕地保护利用的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发展,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