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风采 |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 科技创新解锁向日葵高质量发展密码
发布时间:2023-12-02 22:3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处 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肥料的合理施用是向日葵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李素萍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科研积累,开发出一套“向日葵养分专家推荐施肥决策系统”,该系统采用“4R 养分管理原则”科学平衡施肥,即合适的肥料品种、适宜养分用量、正确施用时期和施用位置,有效解决了向日葵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和不平衡施肥等问题。系统还可以通过微信与专家互动,达到专家现场指导的效果,实现了创新技术与用户的无缝对接。
这项科研成果是“食用向日葵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及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众多标志性成果之一。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联合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大博金田机械有限公司、杭锦后旗长盛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该项目达到了食葵高产高效节本的生产要求,实现了种、管、收精准肥料管理与全程机械化作业,被评为 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食葵机械化播种
向日葵是我区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在850-1000 万亩,占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的48%左右,其中食用向日葵(简称食葵)占80%以上。长期以来,食葵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全生育期养分管理粗放、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等瓶颈问题的制约,科研团队针对我国向日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食葵精准施肥、全程机械化生产为目标,在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自治区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项目在国内率先明确了食葵养分需求规律,系统研究了食葵养分吸收特征,明确了地上部 N、P2O5 和K2O 养分吸收特征;研究了施肥的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及其关系,明晰了食葵施用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和养分回收率;研究了养分利用特征参数,明确了产量反应与土壤供肥能力和农学效率的相关关系,为推荐施肥提供基础。
项目科研人员现场采集数据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机械化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技术、盐碱地抑盐保苗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化中耕施肥除草一体化技术、‘两防三兼’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插盘晾晒机械化分段收获技术六大核心技术。”项目负责人李素萍介绍,项目率先引入北斗导航自动驾驶装备,改进传统播种机电吸风系统,实现了单粒取种,使出苗率较常规播种提高了 2.2 个百分点,播种效率提高了 10~20 倍,实现精量播种的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
向日葵是中重度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但受保苗这一“卡脖子”问题制约。项目首次提出水膜覆沙点播技术,解决了盐碱地保苗难问题。经试验,保苗率达到75%~85%。针对食葵一次性收获技术、装备缺乏等难题,科研团队研发了“两防三兼”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在防籽粒划伤、防籽粒破损的同时,兼顾了籽粒清选、籽粒入仓、葵盘收集,保证了产品的商品性,提高了收获效率和农民收入。研发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葵盘收集等作业。
食葵机械化田间管理
同时,项目还构建了食葵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形成涵盖地块规划整理、底肥撒施、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清选七个环节 31 个节点的机械化技术方案,制定了《食葵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规程》等6项技术规程,构建了食葵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并形成技术规范以农业行业标准发布。
项目首创了食葵养分管理与全程机械化技术相互融合,集成向日葵养分管理及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满足了内蒙古食葵高产高效节本的生产要求。项目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营造了健康绿色生产环境,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科技重大专项试验示范田
项目集成的“高产高效食葵养分管理及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节约化肥同时,减少了劳动支出,本项目在扣除燃油和机器损耗后,亩节约成本246.52元,增加效益35.71元。2019-2021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等地累计推广该技术353.0万亩,总经济效益99627.4万元。
项目经多年试验、示范、推广,促进了食用向日葵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了我国食葵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