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放榜 凸显基础研究改革创新发展成效
发布时间:2023-06-01 22:4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公布2023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2023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项目855项,资助总经费1.01亿元。其中,重点项目29项,杰青项目20项,分析测试专项资助2项,青年项目252项,面上项目252项,联合基金项目300项。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将支持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作为深化“科技兴蒙”行动,加强科技创新供给的重要举措,坚持发挥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作用,系统部署深化改革,稳定支持广大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有力推动自治区基础研究迈入发展快车道。
——政策体系更趋完善。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对基础研究工作进行整体谋划。根据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精神,2022年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财政、教育、国资、科协等十一个部门印发《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方案(2022-2030)》,对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出系统部署。修订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推行了“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实施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高校院所扩大科研自主权、科技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基础研究发展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创新创造活力。
——经费投入大幅增加。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规模从2018年的2600万元增加到1.01亿元,加上自治区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的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项目,2023年我区支持基础研究的财政经费总额达到1.3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需求导向更加突出。资助重点向“科技兴蒙”行动重点领域具有现实指向性的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层次科技人员开展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聚焦。2023年基金指南重点资助生物与农牧业、电子信息、人口与健康、生态与环境、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能源与化工、数学与物理学科前沿等7个领域37个方向,共有29个重点项目得到资助,立项数同比增加1倍,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正在显现。
——层次水平显著增强。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机制,2022年共有8个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资助,共吸引11家区外单位和团队参与自治区基础研究。从2018—2022年3814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情况看,高水平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数量占项目总发表论文数的比例达到43.54%,共出版著作584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9项,获得发明专利1410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层次水平明显提高。
——优秀成果竞相涌现。在内蒙古人肠道菌群、牛拓展性多能干细胞、绵羊肠道营养对生殖细胞发育调控、哺乳动物细胞重编程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如:基金支持培育的双肌鲁西牛、双肌蒙古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等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支持开展的高分辨率下的内蒙古人肠道菌群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生物领域国际顶级期刊NatureMicrobiology,影响因子为30;支持研究的“高寒地区新能源风力发电机液压油在线监测及液压设备健康诊断”成果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人才总量大幅提升,全区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较2018年增长51%。人才梯队进一步优化,3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新增5个长江学者。2023年共资助20个杰出青年人才开展基础研究,资助人数同比增加1倍,全区杰出青年人才达到99人。得到资助的青年人才占比达到50%以上,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才培养功能更加凸显。刚柔并济引进了张涌、赵东元院士,长江学者武利民教授,国家杰青宝音贺西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在优势特色领域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稳定格局初步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进一步抓好《自治区基础和应用研究推进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坚持和发挥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作用,统筹项目、平台、基金、政策等要素,推动全区基础研究能力得到更大提升。一是不断完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继续增加经费投入,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资助效能;二是要发挥好基金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三是建立科学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与支持机制,为基础研究营造更好环境;四是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推动基础研究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