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啃硬骨头”的精神攻难点、破难题、开新局 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自治区科技界热议两会
发布时间:2023-01-18 09:49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刚刚闭幕的自治区两会,报告精简但干货满满、振奋人心——
2022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6.9%,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批,2家实验室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5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落户农科院,8家企业成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示范工程项目26项,取得一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果……
我区科技创新持续取得可喜成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自治区两会报告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就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自治区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都有话想说:
内蒙古的“肉库”“粮仓”“奶罐”“绒都”四张靓丽名片,已在全国引起良好效应。刚刚结束的自治区两会,为内蒙古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集中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化水平提升、优势特色品种培育三大工程,是推动内蒙古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农牧业科技强区转变的强有力举措。”内蒙古大学教授李光鹏表示,“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需要靠基础研究来解决,“四大名片”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做支持,谋定而动方能笃行致远,农牧业科技的源头创新是重中之重,科学系统的体系化建设是发展之本,要不断加强人才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重大科技平台,才能集中力量突破“瓶颈”。
“种业是农牧业产业链的源头,也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环节。自治区两会对种业创新重锤响鼓、殷切期盼。作为马属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的专业人员,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的初心、中国必胜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芒来表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内蒙古作为国家的‘肉库、粮仓、奶罐’,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眼光长远、后劲十足。家畜种业科技创新是源头。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家畜种质资源‘卡脖子’的问题是我关注的重点。要想解决我区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内蒙古白绒山羊、阿拉善双峰驼等草原‘五大畜’发展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就要统筹考虑产量、绿色发展和农牧民收益,推动畜牧业从增产转向提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畜牧业种业创新,我们要把种业创新和‘搞试点-推模式’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家畜种业综合利用技术在农牧民中的应用,加快草原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链布局要再加力,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科研经费投向和科研项目布局向奶业、草业、种业、稀土等重点领域集中,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022年,向日葵种业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成功揭榜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项目立足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需求,针对向日葵产业发展痛点,开展了全方位的创新研究。该创新联合体项目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素萍表示,2023年将继续通过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项目,在前期自主培育的食葵品种打破国外食葵品种垄断局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主知识产权食葵品种的覆盖面,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迭代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助力种业振兴。
乳业是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战略科技力量之一,自创建之初就肩负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成果转化的“国家使命”,针对乳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开展技术攻关,集聚学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奶牛育种、科学饲养、乳品营养、人群健康、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冷候喜表示,“2023年,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将继续以多元化形式吸纳行业创新力量,充分发挥中心行业技术中枢作用,布局中国乳业的创新方向,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内蒙古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