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大专项为“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2022-09-08 16:3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岱海水环境现状
“一湖两海”,是指呼伦贝尔市呼伦湖、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乌兰察布市岱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一湖两海”保护和治理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治理要求。“一湖两海”担负着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切实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份纯净,在祖国北疆构筑起绿色万里长城,2018年,自治区科技厅针对“一湖两海”等寒旱区湖泊普遍呈现的快速萎缩、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等突出共性问题,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项目由内蒙古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学院共同实施。项目聚焦“一湖两海”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研发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并进行工程及实验示范。
湖泊采样
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立新教授介绍:“经过3年多的实施,项目厘清了‘一湖两海’水生态退化机理,开展了呼伦湖污染源解析、生态安全评估和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岱海生态补水方案和生态补水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发了‘一湖两海’内源和点源污染防控技术、面源污染削减技术、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河渠—湖泊连续体水质改善技术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并进行了集成示范。构建了湖泊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该项目多项创新成果已在当地进行了示范应用。”
项目在湖泊典型污染物控源减排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岱海湖滨带控制实验
针对岱海水质不达标和湖面持续萎缩等突出问题,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开展了“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发与实验示范”。科研团队研发了岱海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四层三级”表征指标诊断技术、构建了流域多目标多过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实验示范面积 500亩。示范区内实现农田亩均年用水量控制在110立方米以内,农田氮磷流失总量削减70%。
湖泊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调查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盐碱化而导致的湖滨带植被严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减弱、对污染物净化作用显著降低,进而对湖泊水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关键问题,项目在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管理局九排干沟开展了“湖泊面源污染削减技术集成与示范”。科研人员通过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盐碱化湖滨区域原位构建植被缓冲带,研究不同盐生植物种类和配置对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提出可以选择真盐生植物碱蓬作为乌梁素海盐碱化湖滨带植被重建的首选植物,并通过湖滨区植被缓冲带重建技术实现削减乌梁素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目的。该项目研究成果解决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在乌梁素海建立了 1 个湖泊水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
乌梁素海示范区
针对呼伦湖土著鱼类资源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和功能衰退的问题,项目构建了呼伦湖鱼类资源保护、调控效应评估体系,研发了适于湖泊水环境改善和土著鱼类适度恢复的水生生物操纵技术,并开展实验示范。在呼伦湖北部湖区建立鱼贝协同控藻技术示范区1个,示范面积10000平方米;在呼伦湖东南部浅水湖湾建立人工鱼巢装置示范基地1个,示范面积5000平方米;并在全湖进行示范推广。
呼伦湖基于生态浮床的人工鱼巢装置示范
呼伦湖土著鱼类人工繁育中心
同时,项目通过“湖泊内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实验示范”,为内源污染和污水处理生物技术从单纯的减排转为绿色环保型生物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菌种资源,并在乌梁素海渔场北侧建立了“湖泊内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实验示范区”1 个。
通过项目实施,研究团队已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授权专利10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部分研究成果还被自治区和地方有关部门所采纳。项目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态治理治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同时,为自治区河湖湿地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