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珠穆沁沙地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22-06-24 21:32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乌珠穆沁草原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在沙地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沙化土地治理形势仍很严峻,治理任务仍十分紧迫。针对乌珠穆沁沙地土地沙化严重问题,2020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实施“乌珠穆沁沙地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科技计划项目(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
项目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牵头承担,联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颐祥杰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实施。项目以“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对策提升”为总体思路,阐明乌珠穆沁沙地退化机制与生态恢复机理,研发人工诱导生物结皮快速形成技术、雨养条件下种床集水-定植技术,并提出乌珠穆沁沙地不同受损单元生态修复最佳方案。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并进行了示范。
初步厘清了乌珠穆沁沙地地表风沙活动规律
项目组进行实地调查与勘探
项目围绕乌珠穆沁沙地演化过程,利用遥感影像,对乌珠穆沁沙地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类型、植被盖度进行解译,形成遥感影像解译自然本底专题图,明确了乌珠穆沁沙地地表风沙活动的时空规律,探明了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及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针对性防控技术体系,为乌珠穆沁沙地土地沙化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针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工程措施为辅的植被保护方法进行沙地治理,并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
提出综合治理技术促进流动沙地植被快速恢复
沙障铺设
针对乌珠穆沁沙地流沙移动快、风蚀沙埋严重、种子难以固着、土壤贫瘠,且沙地沙化严重、人工植被存活困难、稳定性差等问题,科研人员系统调查了流动沙丘风沙运移规律,重点分析了野外条件纱网沙障输沙量和风速变化特征,初步确定纱网沙障防护下的植被恢复模式。
植被调查及恢复情况
项目以快速固定流动沙地为目标,提出立体沙障阻沙技术和植被固沙技术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技术,重点解决了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适宜物种、配置模式和种植技术等问题,实现“沙障+植物”固沙技术相结合,扦插造林和草本直播、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促进流动沙地植被快速恢复。已建设完成试验示范区55亩,平均盖度达到16%,初步形成关键技术模式1套《乌珠穆沁沙地流沙快速固定与植被恢复技术》,该技术特点为:铺设速度快、风蚀控制快、植被恢复快。
建立乌珠穆沁沙地牧草种质资源圃
乌珠穆沁沙地牧草种质资源圃
研究人员初步在乌珠穆沁沙地开展优异固沙乡土草种质资源采集工作,分别采集了优良的固沙根茎草本植物(沙地雀麦、赖草、根茎冰草、沙地苔草),豆科植物(细叶扁蓿豆),将其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试验基地种质资源圃,并进行种质资源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优异固沙牧草新种质2个。目前,已完成西乌珠穆沁旗柴达木苏木退化草地植物群落本底调查工作,并进行草场围封及补播试验。通过对补播区域的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等指标的调查,初步了解了柴达木苏木沙化草原群落特征。
开展退化羊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研究
对照(左)切根+施肥(右)
项目参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运用自主研制的退化草地切根施肥补播一体机,开展了退化羊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试验表明切根施肥措施实施后当年根茎禾草羊草营养枝高度提高54.49%,营养枝密度提高31.72%,干重提高85.24%,亩均增加优质干草(羊草)110公斤,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已经在内蒙古、河北开展了大面积推广示范。
目前项目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