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蒙 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2-05-24 09:12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创造奇迹、彪炳史册。
一瓶酸奶的背后是近百项技术的支撑,这是研发的力量;一方“欢迎踩踏”的走路草坪最长可达到十多年使用寿命,这是创新的足音;一头世界首创的基因编辑双肌黄牛比传统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提高20%,这是科技的见证。
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之路底气更硬、成色更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科技领域一件件振奋人心的“里程碑式”大谋划、大动作,彰显攻坚克难的坚守与追求,见证大刀阔斧求变求新的生动实践。
拉近时间轴线,2019年12月9日,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站在新起点。在科技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部区会商高位推动下,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总基调确立,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按下“启动键”。
两年来,从区域创新驱动的统领性举措,到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兴蒙”行动蹄疾步稳、纵深发展、全面开花,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强劲引擎;
两年来,从基础研究能力大力提升到关键技术攻关多点突破,从助力乡村振兴到支撑民生改善,创新创造的活力潜能充分迸发,北疆大地春潮涌动,一幅创新驱动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开。
2021年底,“内蒙古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在全国通报表扬。
开放合作 汇聚创新力量
“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内蒙古把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作为“科技兴蒙”的核心要义,正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刻洞见。
在乌海市海勃湾工业园区,煤焦化企业副产的富氢焦炉煤气每天都会通过管道输送到另一头的冶炼铸造企业,通过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技术工艺,生产出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基础材料——高纯铸造生铁,开启了一条“煤焦化—氢冶金”的绿色化、精深化、高端化产业链。
促成这一技术落地转化的正是内蒙古与中科院共同打造的乌海市氢冶金研究孵化中心,项目的成功投产,是内蒙古通过“科技兴蒙”行动引智借梯、破解难题的一个生动缩影。
两年来,内蒙古秉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态度,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完善“科技兴蒙”合作机制,诚心诚意地加强与科技强省的创新联动,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有效推动了创新资源、科技项目、人才技术与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所需精准对接。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党政考察团先后赴上海市、江苏省学习考察,对标先进学习“取经”,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赢发展。内蒙古科技厅先后主动到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大等“4+8+N”合作主体走访座谈,深度对接推进“科技兴蒙”合作事宜。各盟市、各部门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累计吸引了200余家区外科研单位参与内蒙古创新发展。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共支持合作项目400余项,支持经费达到11.2亿元,引导社会投入科技创新经费29.2亿元。
……
开放合作搞创新的磁石吸引着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内蒙古这方创新热土集聚,形成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铺就了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活力的发展图景。
中科院两大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落地呼伦贝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基地落户兴安盟。
上海交通大学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在包头转化,助力北奔重汽生产出内蒙古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为内蒙古开启氢能领域应用新时代。
内蒙古久泰集团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在鄂尔多斯共同研发设计建设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将为我国大规模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工业化示范。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技术与集成模式研究,累计推广辐射各项技术15万亩,增收2363.7万元。
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内蒙古创新合作道路上,重大突破、进展一件接一件,敲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洪亮钟点,也蕴藏了转型升级的无限希望和活力。
创新引领 催生发展动能
春日暖阳下,在中为能源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总投资1.4亿元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稳定运行。
项目采用我国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无需开挖采煤,无需人员进入,就能生产工业燃气和化工合成原料气,实现了“采煤不见煤”的技术革命。
一滴水里观沧海。这是“科技兴蒙”蓬勃发展、区内外科技与资源有效对接、成功握手的鲜活见证。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内蒙古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紧扣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供给为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强劲支撑——
启动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探索“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广泛汇聚优势研发力量,把蛰伏的巨大科技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2021年至今,已面向全国先后发布两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榜单总金额超过3亿元。
推进创新平台“提质促优”行动,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呼和浩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了全区50%的科研机构、57.4%的高新技术企业、62.3%的高校,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荒漠化防治和绿色发展”为主题实施了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子午工程二期、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内蒙古落地建设。
深入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编制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积极稳妥支撑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发展的务实举措;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自治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落户鄂尔多斯,源网荷储、二氧化碳矿化、第四代循环流化床燃烧高效制取铝硅粉等低碳绿色技术加快转化应用……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内蒙古能源资源转型,绿色内蒙古涌动无限活力。
加入黄河科创联盟,联合东西部沿黄省区筹备启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综合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一湖两海”生态保护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大兴安岭森林碳汇、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退化草原修复等技术集成示范,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发力,有力支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深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打响种业翻身仗,形成“5+N”产业创新链布局,以“揭榜挂帅”方式率先启动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提升马铃薯、向日葵、玉米、牛羊等内蒙古特色农牧业产业技术水平,打造内蒙古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品牌;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组建19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支持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耐寒水稻新品种9个,兴安盟粳稻亩产测产增收100公斤。
在新冠疫情形势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变量因素影响下,内蒙古凝心聚力、披荆斩棘,迈出了极其不平凡的脚步。2021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6.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47%,大中矿业、大唐药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科技成果登记数量首次突破1000项,登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712.7亿元,创新驱动带给转型发展坚实的底气。
通过“科技兴蒙”搭建的开放合作平台,我们看到一个英才集聚、生机勃发、潜能无限的内蒙古;通过“科技兴蒙”铿锵的足音,我们看到一个奋力敢追、一往无前、动能迸发的内蒙古;补短板,塑优势,加快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已然形成,通过“科技兴蒙”,我们看到一个更加从容自信、满怀激情的创新型内蒙古!
在2022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内蒙古提出将以“稳”的基础、“进”的方向、“高”的目标为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谋篇布局,积极引导更多优质创新要素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兴蒙”引领下,创新的能量尽情释放,这片辽阔的北疆大地,必将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