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加持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发布时间:2022-01-25 09:54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2021年,“科技兴蒙”行动聚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努力攻克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质量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自主培育的巴麦13号小麦品种通过国审,有望成为新一代河套小麦品种的引领者。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内蒙古示范推广的北方寒地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的“袁梦计划”如期实现。
《内蒙古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吹响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集结号,科技人才聚焦产业、躬耕乡野、施才展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强劲有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部务会审议,高质量平台载体正引领内蒙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背后,既有内蒙古速度,也有内蒙古智慧。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和突破,正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持续推动内蒙古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助力内蒙古高质量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 驱动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基本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
2021年9月,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北方寒地水稻种植取得突破性进展,粳稻亩产达到715.3公斤,成功实现3年亩增产100公斤以上的目标;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达537.5公斤,实现连续三年亩产均超过500公斤的稳产、高产。与此同时,内蒙古农科院承担的“向日葵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以及金宇生物在非洲猪瘟、口蹄疫、人畜共患病等领域开展的疫病防控技术攻关,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2021年自治区科技厅围绕种业创新工程、绿色种养、“互联网+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方向,支持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农牧业领域启动实施6项“揭榜挂帅”项目,并于近日成功签约5项。
内蒙古牢牢把握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通过与科技兴蒙“4+8+N”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破难题、补短板、扬优势、控风险,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2021年,自治区科技厅共支持种业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9项,开展奶牛、肉牛等十余种农畜新品种培育工作;启动自治区种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示范工程,重点聚焦奶牛、肉牛、肉羊、马铃薯等13大课题,开展37个专业方向的研究开发;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指导挂牌自治区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了内蒙古的种业创新能力。
“平台载体 引领乡村振兴
“实施区域创新平台载体提质行动,构建区域优势特色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优化全区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培育、创建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是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支撑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示范和带动作用。
2021年12月,科技部公布了《2021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结果的通知》和《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结果的通知》,内蒙古包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园区核心区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超过95%,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42元。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结果为“优秀”。2020-2021年,自治区连续两年支持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兴蒙”重点专项经费1亿元,出台了自治区关于支持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园区深化与“4+8+N”主体产学研合作,建成中国农业大学河套灌区研究院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38个,建设了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自主培育的巴麦13号小麦品种通过国审。园区总产值达到118亿元,以小麦和肉羊为主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园区的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彰显。目前,科技部和相关部委完成会签,已报国务院进行批复。
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经费3000万元,呼和浩特市等额配套3000万元。中心建设聚焦乳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乳业源头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在奶牛繁育与养殖、营养与健康、乳品工艺技术与装备、乳品安全与品质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布局。目前,已建立MPC工艺流程和品质评价方法;完成牛乳源活性蛋白在婴配粉中应用试产,掌握了牛乳源活性蛋白在婴配粉中应用技术参数;开发出牧场病原菌快速鉴定产品和牧场治疗用药快速遴选产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了科技部部务会审议。
“人才服务 支撑乡村振兴
迈进“十四五”,“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无疑是重要的智力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基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星创天地建设、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等举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制定出台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和《内蒙古自治区星创天地管理办法(试行)》,以提升我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规范星创天地建设管理,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施才展智。
内蒙古农业大学首批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呼和浩特市农村牧区基层一线,对接服务当地奶牛、兽用疫苗、特色果蔬、设施农业、生物饲料等主导和特色产业,精准解决乡村振兴中的技术难题。
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科技特派员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分别建成“盐碱水渔业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基地)”和“盐碱地水产养殖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服务平台。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学科对接产业、产业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的良性机制,大大提升了各类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内蒙古已向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19个科技特派团,选派科技特派员630名。2021年对2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给予后补助支持。全区科技特派员达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2021年对30家星创天地给予后补助支持。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名,培训“三区”乡土骨干科技人员100多名。累计服务企业、合作社等机构700多个,引进新品种700多种、推广新技术500多项。
新年新起点。自治区科技厅将大力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起草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将在2022年出台,目前已发布了《2022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项目申报指南》。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创建工作,引导产业集聚;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支撑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科技人员服力能力,推进人才振兴。充分发挥科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内蒙古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