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高寒地区水稻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发布时间:2021-08-05 17:49 来源:内蒙古大学 稼泰农业科技园区
日前,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通过对高寒地区不同氮肥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及根圈甲烷氧化和固氮作用的研究,为利用微生物为高寒地区水稻绿色生产和绿色减排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生产中,在淹水的条件下稻田土壤中的腐烂植物体等有机物,被甲烷细菌分解,产生了甲烷,甲烷进入空气之后会加剧温室效应。甲烷氧化菌是以甲烷为碳源的微生物,多数具有固氮作用。通常水稻根圈甲烷氧化菌为减少稻田甲烷排放起到重要作用。此前,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包智华副教授参与的科研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分析及蛋白组学等技术,揭示了未施氮肥条件下,稻田根圈甲烷氧化菌是水稻根圈主要的固氮贡献者。但是北方高寒盐碱条件下,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根圈甲烷氧化和固氮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稻田甲烷排放测定
水稻根圈样品采集
包智华介绍说:“甲烷在稻田厌氧层源源不断的产生,大部分被根圈甲烷氧化菌截留利用,少部分通过水稻排放到大气中。被截留的甲烷通过甲烷氧化菌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为固氮作用的顺利完成提供能量,从而为水稻提供氮素营养。这样通过根圈固氮甲烷氧化菌就能起到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量和促进水稻生长的双重作用。基于这一研究结果,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就能利用分离出的关键菌群制备相应的菌剂,来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的用量,减轻对土壤、水和水稻的污染,从而有望实现水稻绿色生产和绿色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