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助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8 10:50 来源:科技信息研究院/农村科技处
“十三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科技需求,不断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为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基础研究方面,提升育种技术、丰富种质资源,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加强产学研联动,努力攻克技术瓶颈,带动产业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围绕产业链,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星创天地、农牧业科技信息化等科技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动了科技扶贫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重心下移”,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科技兴蒙”行动落地生根
2020年“科技兴蒙”推进会期间,内蒙古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拮抗马铃薯和向日葵土传病害的PGPR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和推广”项目联合开展特色作物土传病害绿色防控科研攻关,将复合微生物菌剂整合在已有的马铃薯和向日葵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控体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对我区马铃薯和向日葵土传病害的绿色防控。此举也是深化落实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的具体行动。
为贯彻落实“科技兴蒙”行动,自治区科技厅积极推进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自治区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实施了“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目前,针对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拟建设的国家农高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玉米和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设施蔬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马铃薯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专项,下达重点专项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农高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自治区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启动建设。
农牧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科技厅在农牧业领域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围绕玉米、马铃薯、小麦、向日葵、肉羊、肉牛、奶牛及绒山羊等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以良种繁育、绿色种养、“互联网+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农牧业机械化为重点方向,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计划等项目,通过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推动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具有预防和改善代谢性疾病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功能评价及其产业化技术集成”项目,打破了国外乳酸菌菌种在我国的垄断局面,提升了我国乳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向日葵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与产业化”项目,选育出优势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科阳”系列、“三瑞”系列向日葵新品种,改变了长期以来向日葵杂交种由国外品种垄断的不良局面;“四子王旗杜泊羊、萨福克羊新品系和杜蒙肉羊新品种培育”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羊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国内育种行业标杆。
内蒙古农业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西部春玉米抗逆培肥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 通过秸秆还田培肥,选择早熟、耐密、抗倒伏、宜粒收品种,实现了低水分田间直接收获籽粒,可免除烘干工序直接销售入库,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60-100元以上,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同类技术水平。在不覆膜条件下,显著提升了灌溉水和肥料利用效率,有效破解了西北灌区水肥过量投入和残膜污染问题。集成了玉米“两改一增二保”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玉米密植高产1000kg/亩以上,使生产用工降低40%以上,亩增加经济效益200元以上。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 科技创新服务取得新进展
为全面做好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自治区科技厅研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安排部署了科技助推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和京蒙协作帮扶整改工作方案》,印发了《加快实现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贫困村(嘎查)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9月底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贫困村全覆盖。
科技特派员 “农”字里有“大”作为——科技特派员队伍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有生力量。科技特派员关慧明创办的乌兰察布市慧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冷凉蔬菜院士专家工作站,集聚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等12位相关领域高端专家,组建了由50多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研、培训、推广等工作,引领支撑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建站8年来,由方智远院士牵头的科研团队培育出甘蓝、胡萝卜、洋葱新品种5个,推广甘蓝新品种2个,病虫害防治生态制剂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新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100万亩以上,新技术在全国应用推广达50万亩,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通过草莓本地育苗打破种苗外调僵局,设施土壤抗连作障碍集成技术解决了困扰种植户的生产难题。乌兰察布燕麦科技特派员通过一个团队盘活一方产业,甜菜种子纸带直播技术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在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和带动下,塞外山茶、紫苏种植、草原乌骨羊、设施大樱桃、热带蝴蝶兰、羊肚菌等一批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带领更多的贫户困敲开“致富门”,走出“致富路”。目前,自治区科技厅已备案了2批共7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区科技特派员的数量达到4000多名,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创办企业400多家,成立专业合作社700多个,为我区以科技支撑基层农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星创天地 创新创业星火燎原——星创天地是农村牧区版的众创空间,为农村牧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信息化的服务。
科创中心·星创天地2018年备案为国家级星创天地,依托该平台创建的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优质地产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无缝对接,其独树一帜的线下服务成为呼和浩特市对外宣传交流农牧业科技成果的精品名片。
自治区科技厅从2016年开始启动星创天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备案了四批自治区级星创天地共193家,其中55家通过科技部备案成为国家级星创天地。193家星创天地覆盖了自治区12个盟市,涵盖了农、林、牧、渔等领域,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行业,融入了金融、休闲、旅游、文化、互联网等元素,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二、三产业业合。据统计,全区星创天地成功孵化企业400多家,培育科技型企业60多家,新增注册企业数量210家,商标注册数量520个,创业服务团队人数达到2700多人。
“三区”科技人才 乐为贫土勤耕耘——“三区”科技人才围绕自治区受援旗县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技术需求,提供科技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受援旗县培养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为自治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撑。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三区”人才王胜利成功引种夏秋季草莓进行反季种植,用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在清水河县,刘景辉培训和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掌握正确的抗旱保苗技术;在和林县,李小燕通过常年对农民进行林果适用技术现场培训,促进了当地优质高效果业的发展。在乌兰察布市,“三区”人才王琦针对生产上存在的连作重茬、线虫等问题,成功研发出11个系列30余种植物微生态制剂产品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战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在赤峰市宁城县,“三区”人才侯水生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原鸭”,打破国外白羽肉鸭对我国肉鸭种鸭市场长期垄断局面,通过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应用让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
我区从2014年开始实施“三区”人才科技专项,“十三五”期间,已选派科技人员4434人次,累计培训570人次。据统计,“三区”科技人员共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500多个,引进新品种500多种,推广新技术400多项,为推动“三区”受援旗县发展农牧业产业、脱贫致富提供了应有的科技支撑。
农牧业科技信息全区共享 服务一体——2017年,新版“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进一步加强了线上线下的科技服务与互动。2020年,平台又推出了“星火科技12396”小程序,通过移动互联网更加便捷地为农牧民提供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引进、储备实用科技成果1000多项,农牧民用户累计达到了10万人次以上,通过平台专家答疑700多条,有效畅通了农牧民与科技人员的联系。围绕农村牧区技术、生产、市场等需求,开辟专家答疑、实用技术等24个栏目,致力于及时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农牧业技术服务。目前,已实现12个盟市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平台上共有服务基层农牧民的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
京蒙协作推进成果落地 助力产业扶贫——为满足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科技需求,2015年自治区科技厅提出建设内蒙古现代农牧业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目前已建成包括1个自治区现代农牧业技术转移中心(即依托内蒙古科技厅生物技术研究院的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6个盟市现代农牧业技术转移工作站(即依托盟市科技局在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建设的技术转移工作站)。通过技术转移工作站掌握各地科技需求,转化、推广农牧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推动实现北京等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入蒙,内蒙古地区绿色产品进京。目前累计推广北京等地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260余项,推动了7家以上的北京企业在内蒙古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累计带动3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强化平台载体建设 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18年,自治区科技厅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国科发农〔2018〕31号),结合自治区实际,修订、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定位与功能,为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形成自治区园区、国家园区和国家级农高区梯次发展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020年12月,国家科技部正科技部该园区成为内蒙古第9家步入“国家队”的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按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引领的战略要求,围绕兴安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立足当地草食畜牧业及设施农业、生猪肉鸡、秸秆加工、有机肥生产等,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技术成果示范应用、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为兴安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巴彦淖尔农高区是自治区建设“三区两中心”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高区建设,成立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工作推进组,统筹推动建设工作。2020年7月通过科技部第二批国家农高区现场考察视频答辩会;11月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升级建设的5家园区之一,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建设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请示》。目前,科技部正在向国家部委征求意见。巴彦淖尔农高区将以“河套灌区现代生态农牧业”为建设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牧场”,示范引领西北地区及黄河流域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年,科技厅在“科技兴蒙”重点专项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巴彦淖尔农高区建设。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共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目前,全区已建成农业科技园区47家, 其中国家级园区 9家,自治区级园区38家。
步入“十四五”,自治区科技厅将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重点围绕马铃薯、玉米、大豆、优良牧草等自治区优势作物及奶牛、肉羊、肉牛、绒山羊等优势特色草食家畜开展良种选育,推动种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加强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我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