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关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51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10-10 10:5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狄瑞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河套灌区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全力创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治区出台“科技兴蒙”30条和《关于支持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自治区每年安排5000万资金,连续5年支持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建设主题,以硬质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河套灌区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牧场”。
一是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2020-2023年科技厅连续四年支持农高区创新能力建设经费2亿元,聚焦种业振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围绕农畜种质资源收集与新品种选育研发推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8+N”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及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现代农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领域,组织实施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植物种质大数据平台及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区域性多羔肉羊选育及饲草料高效优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乳兼用型绵羊品种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河套灌区优质饲草高产高效生产、加工及配方饲料技术创新与示范;河套硬质小麦高产优质品种协同改良及宜制产品开发与示范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巴麦13号、18号小麦新品种、华蒙多羔肉羊新品系、牛羊胃电胶囊新设备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二是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科技兴蒙”行动4+8+N合作机制,持续深化农高区与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搭建了硬质小麦、肉羊、向日葵技术创新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河套学院、市农科所等市内科研机构作用,组织建立了向日葵种业、内蒙古硬质小麦产业、设施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6家创新联合体。目前,农高区共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科研工作站19家、科技小院5家,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55家。
三是推进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农高区现已集聚兆丰面业、草原宏宝、美洋洋、鼎业、关尔等一批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资源库项目完成了博览馆、基因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收集种质资 4 2万份、土壤 2.5万余份;大北农饲料加工项目、富健源羊脂精深加工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富川肉羊精深加工项目屠宰加工生产线已建成并试运行,羊血提取免疫球蛋白生产车间及生产线同步建设完成。
下一步,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立足“国家队”定位,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建设主题,紧盯“三区三高地”目标,规划实施“五个十”重点任务。
一是搭建十大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河套灌区研究院,硬质小麦、肉羊、向日葵、玉米、牧草、果蔬、食品、土壤地力提升、农业高效用水等10个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开展十项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关键技术难题,采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形式,在种业振兴、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开展10项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建设十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建设万亩硬质小麦、十万只肉羊高效养殖、万亩盐碱地改良和耐盐作物试验、万亩果蔬高效种植、千亩农作物看禾选种等10个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四是推动十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小麦和肉羊精深加工、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向日葵产业集群、国家骨干冷链物流、高标准智慧生态农牧场等10大重点项目建设。
五是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实施人才引育、精准招商、产业提升、品牌建设、创业孵化、交流合作、产业融合、面源污染治理、信息化建设等10项重点工程。
签 发 人:孙俊青
承办部门: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杨胜月
联系电话:0471-6328608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