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优化“软”环境 构筑“硬”支撑
发布时间:2025-03-18 11:29 来源:乌海日报
发改、能源、电力等部门加强煤电气协调调度,为企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金融机构推出特色化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加强土地、水资源统筹调度,满足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
……
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能源、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以落实助企行动的关键之举为经济发展赋能,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为乌海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做实要素保障为发展蓄势赋能
2月24日,海勃湾区占地165亩的内蒙古晶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组件及发电薄膜一期项目进入复工倒计时。项目现场,工人们忙着开展复工前的安全生产检查。
“从项目规划选址到建设用地预审、报批,甚至不动产颁证及规划核实等一系列流程,都由相关单位全程跟踪和服务,特别是在项目用地上大力支持,极大地缩短了项目开工筹备时间,减轻了企业负担。”内蒙古晶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江说。今年,该项目将具备全线生产能力。
同样因为要素保障赢得发展先机的还有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市水务局为该公司协调了29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使用权,有效缓解了企业新建成项目的生产用水需求。
“当时,我们年产30万吨BDO项目和年产12万吨PTMEG项目都进入试生产的关键时期,多亏了这些水资源,帮助我们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吕瑞说。
对于企业发展、优质项目建设而言,水、电、气、暖等要素的保障尤为关键。过去一年,我市坚持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在水、电、气、暖等要素保障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需求。
全市积极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共计324.063公顷,同时批复了75个新增建设用地项目,总面积达到870公顷,为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累计向上级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节约水量指标1000万立方米。指导民营企业开展水权交易,印发了《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共开展水权交易16笔,交易水量为1765万立方米,有效盘活了水资源。
稳经济关键是稳企业。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抓统筹、促集约,下大力气破解土地制约,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率先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扎实推进园区焕新提质,推动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中、向优质企业倾斜。
优良营商环境为发展蓄能助力
走进金湖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现场,40个如厢式货车的大型磷酸铁锂电池仓整齐排列,载满绿色电能,“电”亮万家灯火。很难想象,就在几个月前,脚下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地。
2024年8月,乌海市金湖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
9月,建设团队进场施工;
11月,项目土建完成98%,主变设备开始进场;
12月,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并根据电网调度实行一天一充一放 ……
“没想到能有这么快!4个月完成4个多亿元投资,放在哪里都不敢想。各级各部门想企业之所想、办企业之所盼,用服务‘推着跑’甚至‘领着跑’,项目建设怎能不快?”金湖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现场站长马永鑫说。
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这样一份时间表,能看出企业落地乌海后的发展速度,也折射出了我市“保姆式”服务的效率。
速度彰显效率,实干凸显成效。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改革创新,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创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提升经营主体与群众的满意度。
目前,全市738个事项实现“免证办”,政务诚信评估居全区首位。审批效率提速增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40项精简至27项,政府投资项目和一般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120个工作日分别压减至81个和68个工作日。各级各部门累计共为840家投资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用脚选择、用项目投票。今年,我市计划组织实施233个重点项目,其中,新建项目达109个,项目涉及主要前期手续共1308项,已办结968项,手续办结率达到7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助企行动,组建助企专班,建立“一家企业一个服务管家”机制,真心实意帮助企业降成本、找订单、跑融资、保用工。引导企业健全完善行业协会,加强自律、抱团取暖。
普惠金融服务为发展蓄能添力
中控室内,大屏幕上数据跳动,实时显示各生产车间产品数量、质量标准;仓储区,来往运输车辆络绎不绝,过秤、卸货……走进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多亏了金融贷款,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难题,更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非常感谢乌海本地金融机构对我们的支持。”回想起去年,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翁乐中感慨道。
2024年,该公司因业务拓展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困境,园区管委会了解情况后,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融资需求。乌海银行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及融资需求,及时发放前期贷款1.95亿元,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渡过了难关。
经济是肌体,金融为血脉。我市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实施金融供给扩大、产业金融发展、服务质效提升、融资渠道拓宽,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能力。同时,定期举行政银企融资对接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水权贷、科创贷、节水贷、关税贷等多种特色产业贷款产品,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我市还将抢抓国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揽子政策机遇,研究制定实用管用、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开展新一轮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摸底,做到应付尽付、应付快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