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2 22:40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社发处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两个优质苜蓿新品种通过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中草35号紫花苜蓿”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上都杂花苜蓿”审定登记为地方品种。
▲ 中草35号紫花苜蓿单株(左)群体(右)
“中草35号紫花苜蓿”是由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共建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经过16年的引种、栽培驯化、选育出的高产性状表现突出、抗逆性强、物候期一致、性状稳定、营养品质优良的新品系,该品系与对照敖汉苜蓿和中草13号紫花苜蓿相比,具有植株高大、再生性强、产量高和抗旱性强等优良特性。
中草35号紫花苜蓿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冬季可忍受-35℃的低温,越冬率高达95%。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适应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气候条件,且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均能种植。可用于人工建植的割草地或放牧地,也可用于盐渍化、沙化和退化草地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或生态建设。
上都杂花苜蓿新品种,是在正蓝旗草籽场引种国内最早进行区域试验的苜蓿品种(系),包括草原1号杂花苜蓿、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田苜蓿、新疆大叶苜蓿以及锡林郭勒盟野生黄花苜蓿,每年混合收种或收草利用,经过多年的自然淘汰,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
3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上都杂花苜蓿越冬率约99%,显著高于对照(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敖汉苜蓿),3年平均干草产量比草原3号杂花苜蓿增加4.1%,比敖汉苜蓿增产12.06%。区域与生产试验证明,上都杂花苜蓿可用于北方干旱寒冷地区优质干草的生产或混播放牧利用,亦可用于改土肥田,生态修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
2022年以来,自治区科技厅针对我区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优良品种缺乏、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启动实施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集中攻关,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依托“优质苜蓿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应用基因编辑、转基因等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等多技术结合的方法,挖掘苜蓿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创制苜蓿新种质,培育抗逆优质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草35号紫花苜蓿”“上都杂花苜蓿”新品种的成功登记,对实现我区苜蓿良种自给保供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新品种将在适宜地区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