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军企业系列报道 | 呼伦贝尔东北阜丰:发展玉米精深加工 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3-08-22 19:54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高新技术处

朗读

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景

走进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阜丰”),一条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一粒粒玉米经由生产线加工成淀粉,然后进一步加工成淀粉糖,再经过一系列的制取,最终生产出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酸钠(味精)、结晶葡萄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经处理后生产成优质饲料和肥料,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中大部分回收用于生产过程中降温冷却用水和除尘,回用率达到70%以上,其余的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通过4次循环利用,把一粒玉米“吃干榨净”,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95%以上,形成了一条“农业-生物制造-氨基酸、微生物多糖-肥料-农业”的典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阜丰作为一家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发酵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围绕玉米产业强链、补链、增链,进行生产技术提升和环保治理,实现降本增效、节能减碳,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企业苏氨酸膜过滤设备

L-谷氨酸是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生物发酵产品之一,是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我国谷氨酸总产量约占全球的70%。但一直以来,国内谷氨酸生产却受到谷氨酸棒杆菌育种技术落后和生产菌种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

为了打破行业技术壁垒,阜丰联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L-谷氨酸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科研攻关,成功建立了谷氨酸棒杆菌育种技术体系,获得了新一代L-谷氨酸生产菌株,并优化了发酵过程控制水平和提取技术,在形成高效绿色制造新工艺的同时,实现了谷氨酸的稳定高产。


玉米原料

玉米深加工是连接“三农”最深的产业,同时,合成生物学是国家重点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菌种的产生、性能、效率、更新速度极快,一个新的菌种可以使效率提高30%-50%,技术水平对成本的影响远超过了资源水平。”阜丰副总经理孙钦波介绍说。

企业研发部中试实验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领军企业保持技术引领优势的保障和底气所在。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阜丰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用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每年在生物发酵领域技术开发、氨基酸核心技术攻关、行业环保治理水平提升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投入2亿元以上,其中,2022年研发投入达到了3.32亿元。公司先后与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基础上,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外的一流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孙钦波介绍,一直以来,公司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领先一代”的研发思路,充分发挥集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平台的作用,不断建立和健全技术研发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引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着力解决生物发酵行业共性问题,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企业动力车间主控室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目前,公司年精深加工玉米达220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实现出口创汇3.87亿美元。 

不久前,公司与呼伦贝尔市政府签订了阜丰三期项目,即50万吨氨基酸及其配套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额95亿元,年新增玉米加工能力120万吨,新增营业收入50亿元,项目主要依托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谷氨酸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生产用能与绿色化率均为同行业领先水平。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企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氨基酸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发展,优化现有生产链条,强链、补链、增链,全力打造全球玉米精加工航母基地,劲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孙钦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