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奶牛“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

发布日期:2022-08-15 10:01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朗读

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奶源优势被冠以“中国奶罐”的美称,这里既是我国乳制品的主产区,也是我国奶业振兴的“主战场”。奶牛自主育种能力低、缺乏核心繁育技术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一直以来制约着内蒙古乃至全国乳业的高质量发展。

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

为了解决目前奶牛种源短缺,改良速度慢,奶牛数量不足、品质差、价格高昂等制约养殖成本和生产效益的行业共性问题,快速实现高产奶牛核心种群扩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实施“高产荷斯坦奶牛核心种群高效繁育技术创新及应用”重点专项,从奶牛自主育种能力提升、核心繁育关键技术突破及高质量平台建设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发,进行优质核心种子母牛培育,生产高产奶牛性控胚胎,以提升群体的遗传水平和生产性能,构建奶牛“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同时,建立国际领先的高效繁育技术研究平台,打造尖端技术团队并进行人才培养。

科研人员清洗卵母细胞

项目由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牵头,联合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同实施。项目依托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荷斯坦奶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赛科星犇腾十二牧和清水河县新建的国家核心育种场及胚胎工程中心,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并结合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对后备母牛和泌乳牛进行检测和遗传评估,筛选并组建育种核心群和胚胎移植受体群,通过体内外胚胎生产技术结合性别控制技术,生产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并通过胚胎植入前发育潜力预测评估体系的建立,实现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的高效产业化应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创新、集成了奶牛OPU-IVF-ET(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MOET(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经过近两年的实施,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头均生产胚胎达到4.6枚/次(MOET技术)、OPU每头次采集可用卵母细胞数平均达到14枚,移植胚胎平均妊娠率达44%,玻璃化冷冻胚胎解冻后复苏率高达93%;2022年,奶牛OPU-IVF-ET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目前已生产高产奶牛性控胚胎13000枚,已移植胚胎7000枚;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对后备母牛进行早期选择,极大地提升了奶牛群体的遗传进展;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逐步提升,大幅降低了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了牛奶产量和质量。

据项目负责人赛科星研究院院长李喜和介绍:“通过项目实施,可大幅度提升自治区及全国奶牛的供种能力和生产性能水平,通过快速繁育高产奶牛群、改良中产牛群、提高奶牛单产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促进奶牛养殖和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推进奶业振兴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战略科技力量,自治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已连续两年支持8000万元,用于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今年,进一步将科技资金支持额度提升到每年1亿元,支持的科技重点专项以解决制约乳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为目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围绕优质牧草种植、奶牛繁育与养殖、乳品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涵盖奶牛饲喂技术、乳原料应用研究、乳制品加工技术及生产加工设备等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提升自治区和全国乳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助力奶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