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科技发展 有袁隆平院士划出的重重一笔

发布日期:2021-05-25 09:54

来源: 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

朗读

5月22日,兴安盟耐盐碱地水稻试验田开始插秧的第四天,当人们将一颗颗秧苗插入希望的田野之时,却传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噩耗。那个为内蒙古盐碱地带来希望的人,永远离开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内蒙古农业科技发展,有袁隆平院士划出的重重一笔!

    2018年8月,为支持内蒙古水稻产业发展,袁隆平院士亲自出席由兴安盟行政公署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博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三方合作签约仪式,决定在内蒙古兴安盟建立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8年10月16日,已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不辞旅途辛苦,亲自来到兴安盟,飞机落地时已经接近凌晨。第二天上午,袁隆平院士强忍着身体不适,坚持出席了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袁隆平院士说,内蒙古盐碱地资源丰富、大有开发前景,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耐盐碱地水稻研究推广及耐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发展,争取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

    袁隆平院士从2012年开始研究盐碱地水稻,他说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可进行稻作改良。如果能种植1亿亩海水稻,平均亩产300公斤,每年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可以多养活8千万到1亿人口。

    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后,为实现兴安盟水稻亩增产工作目标,袁隆平院士亲自制定了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目标,并带领专家团队在科右中旗建设起960亩耐盐碱水稻基地。经过袁隆平团队1162次田间试验、875组配组试验后,2019年,该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为508.8公斤;2020年,耐盐碱水稻基地扩展到1800亩,亩产量达533.95公斤。袁隆平院士说:“兴安盟地区取得的成功,将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耐盐碱水稻种植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我认为,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

    袁隆平院士对祖国北疆的乡村振兴极为关注,对兴安盟水稻科研人员极为关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后,选派了3名专家和2名专家助理常驻兴安盟,与兴安盟农研所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为兴安盟培养了20多名本土科研人才,为保障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1月13日,袁隆平院士身在海南三亚心系草原,出席了“袁梦计划”发布会。发布会上,他端着一碗大米吃了起来,连说:“这是兴安盟的大米吗?好吃、好吃,是优质大米”。这一天,袁隆平将兴安盟耐盐碱水稻基地种植的大米命名为“袁蒙大米”,并上线电商平台销售。

    在袁隆平院士的推介下,“兴安盟大米”高端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有效确立,2019年至今,兴安盟大米地头收购价从1.5元上涨到2元,兴安盟大米品牌工作重点已从过去想办法让自己不给别的产区当“替身”,向防止其他产区的大米“冒名顶替”上转变,逐渐成为高品质大米的代名词,兴安盟陆续获得“内蒙古优质稻米之乡”、“中国草原生态稻米之都”称号,“兴安盟大米”品牌估值超过180亿元,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家庭和饭店的餐桌上,飘起了“兴安盟大米”的香气!

    袁隆平院士还为兴安盟大米和院士工作站多次题词。2018年以来,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相继落户兴安盟,各基地面积累计达6000多亩,试验材料从3000余份增加到10000余份,预计2021年底还有4个水稻新品种可以进入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

    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一生不畏艰辛,执着追求,潜心科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学习和弘扬他勇攀科学高峰精神,敢梦、追梦、圆梦,不仅要努力完成袁隆平院士对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的期许,还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和区域重大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出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自治区科技厅对袁隆平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向袁隆平院士家属致以诚挚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