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 外事办公室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 外事办公室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试点在达茂旗启航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5-06-16 23:55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在达茂旗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的广袤荒漠草原深处,一片闪耀着“科技蓝”的光伏矩阵正悄然改变着大地的容颜。这里,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试点项目已破土启航,勾勒出“板上发电,板下种草,草光互补,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图景。

6月1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基础灌注工作已基本完成,整齐排列的桩基如同大地上的坐标;光伏支架安装正稳步推进,目前已安装616块,成片的钢架结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草技术人员穿梭于桩阵之间,俯身细致记录着生态修复区的本底数据,为后续的板下“织绿”奠定科学基础。虽未竣工,但项目的骨架已然清晰。

这抹创新的亮色落地,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为荒漠草原地区指明了新方向。仅数月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在包头市探索开展荒漠草原“草光互补”模式试点请示的复函》(内林草便函〔2024〕1362号)正式批复,明确支持包头市达茂旗开展试点,并将其纳入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项目启动注入强劲动力。达茂旗林草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周慧向记者介绍,基于严格的“草光互补”生态适应性评价和遴选标准,项目最终选址于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与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在这片总面积1.14万余亩的试点区域内,荒漠草原占比高达99.99%,是探索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理想之地。

据了解,“草光互补”试点项目是达茂旗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时。项目作为绿色园区替代项目,建成后将向达茂旗新型工业园区内的通威绿色基材项目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电力。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5%,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并网发电。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显著提升“碳减排”效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利用光伏板下的宝贵空间进行种草养畜,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构建“生态修复+光伏建设+现代化养牧”融合发展的新体系。项目规划了两种主要融合模式:“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固碳增汇”模式,重点监测生态修复效果及碳汇增量;以及“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模式,探索不同退化程度荒漠草原在光伏系统下的载畜能力与最优放牧模式。这些实践将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开辟新路径。

“每根桩基需拔高,这是草原给我们出的一道生态考题。”提到项目的难点堵点,通威绿色基材新能源项目经理王宏刚说,自2025年2月22日破土动工以来,建设者们便面临特殊挑战:常规光伏支架距地0.8米足矣,但在这里必须升至1.5米,这方垂直空间,承载着板下生态修复与未来畜牧发展的双重使命。更高的支架设计带来了更强的抗风荷载需求,以及钢材用量的增加,施工精度也需提升,每一步都考验着工程的精细度。

对于后续的生态修复计划,周慧表示,光伏项目建成后,他们将会立即在板下区域实施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施肥及光伏补水等一系列退化荒漠草原修复作业。修复效果将通过科学监测来评估:在项目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根据实施方案选取14个土壤样方,持续监测植被盖度、物种组成、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质等关键指标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最终筛选出最适合该区域恢复的草籽种类。通过以上一系列手段使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15%。

与此同时,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将通过建立“企业+嘎查集体/牧民”合作机制,采取“一次性征地补偿+逐年设备维护收益+逐年修复管护劳务报酬”以及“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努力将绿色发展的红利转化为牧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附件:

上一篇: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激活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下一篇: 包头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两年突破十一项关键技术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试点在达茂旗启航

发布时间:2025-06-16 23: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在达茂旗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的广袤荒漠草原深处,一片闪耀着“科技蓝”的光伏矩阵正悄然改变着大地的容颜。这里,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试点项目已破土启航,勾勒出“板上发电,板下种草,草光互补,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图景。

6月1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基础灌注工作已基本完成,整齐排列的桩基如同大地上的坐标;光伏支架安装正稳步推进,目前已安装616块,成片的钢架结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草技术人员穿梭于桩阵之间,俯身细致记录着生态修复区的本底数据,为后续的板下“织绿”奠定科学基础。虽未竣工,但项目的骨架已然清晰。

这抹创新的亮色落地,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为荒漠草原地区指明了新方向。仅数月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在包头市探索开展荒漠草原“草光互补”模式试点请示的复函》(内林草便函〔2024〕1362号)正式批复,明确支持包头市达茂旗开展试点,并将其纳入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项目启动注入强劲动力。达茂旗林草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周慧向记者介绍,基于严格的“草光互补”生态适应性评价和遴选标准,项目最终选址于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与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在这片总面积1.14万余亩的试点区域内,荒漠草原占比高达99.99%,是探索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理想之地。

据了解,“草光互补”试点项目是达茂旗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时。项目作为绿色园区替代项目,建成后将向达茂旗新型工业园区内的通威绿色基材项目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电力。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5%,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并网发电。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显著提升“碳减排”效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利用光伏板下的宝贵空间进行种草养畜,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构建“生态修复+光伏建设+现代化养牧”融合发展的新体系。项目规划了两种主要融合模式:“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固碳增汇”模式,重点监测生态修复效果及碳汇增量;以及“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模式,探索不同退化程度荒漠草原在光伏系统下的载畜能力与最优放牧模式。这些实践将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开辟新路径。

“每根桩基需拔高,这是草原给我们出的一道生态考题。”提到项目的难点堵点,通威绿色基材新能源项目经理王宏刚说,自2025年2月22日破土动工以来,建设者们便面临特殊挑战:常规光伏支架距地0.8米足矣,但在这里必须升至1.5米,这方垂直空间,承载着板下生态修复与未来畜牧发展的双重使命。更高的支架设计带来了更强的抗风荷载需求,以及钢材用量的增加,施工精度也需提升,每一步都考验着工程的精细度。

对于后续的生态修复计划,周慧表示,光伏项目建成后,他们将会立即在板下区域实施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施肥及光伏补水等一系列退化荒漠草原修复作业。修复效果将通过科学监测来评估:在项目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根据实施方案选取14个土壤样方,持续监测植被盖度、物种组成、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质等关键指标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最终筛选出最适合该区域恢复的草籽种类。通过以上一系列手段使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15%。

与此同时,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将通过建立“企业+嘎查集体/牧民”合作机制,采取“一次性征地补偿+逐年设备维护收益+逐年修复管护劳务报酬”以及“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努力将绿色发展的红利转化为牧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