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种菜,真不“菜”
发布时间:2025-05-23 23:34 来源:奔腾融媒
农田装上“智能大脑”?
节水效率提升30%?
最近
这样一条短视频引起关注
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农田里的“智能大脑”到底是啥?
近日
2025“走读中国”
国际媒体交流项目内蒙古行
外媒记者们在乌兰察布察右前旗
中国冷凉院士工作站参观时
冷凉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教授
介绍了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
令人称奇的是
这片试验田拥有一个"智慧大脑"
借助太阳能板提供的清洁能源
土地中的芯片
可实时监测作物的需水量
并将数据即时传输至指挥系统
该系统会根据作物的具体需求
精准调配灌溉用水
既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套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系统
通过精准调配水电资源
在传统滴灌基础上
再提升30%节水效率
作为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这里自2012年成立以来
便致力于冷凉蔬菜的科研、推广与服务
十年来,该工作站通过对
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示范推广
有效解决了冷凉蔬菜的良种筛选问题
推动了冷凉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乌兰察布市累计增效达到2亿元以上
什么是冷凉蔬菜?
冷凉蔬菜指在冷凉气候条件
(如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夏季气温较低)
下种植的蔬菜品种
例如甘蓝、西兰花
胡萝卜、生菜、大白菜等
这类蔬菜通常需要
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环境
生长周期较长
品质(如口感、营养价值)更优
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
向外媒记者介绍这片土地的蜕变密码:
北纬41度的特殊地理位置
与1400米平均海拔
造就了冬冷夏凉的独特气候
30年前被视为农业发展障碍的气候特征
如今通过科技赋能
已成为西兰花、洋葱等
喜凉作物的“天然温室”
传统观念里
寒冷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总被认为不适合发展农业
但如今随着科技进步
这些"冷地方"反而找到了独特优势
——利用低温环境与新技术结合
一种叫"冷凉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悄然兴起
1999年起
当地开始发展冷凉蔬菜产业
并联合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
在高产技术、良种培育
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多个品种的冷凉蔬菜实现亩产的跃升
如洋葱亩产从7000斤升至14000斤
并形成八大产业带
每年夏季稳定供应北京等地的“菜篮子”
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技术的应用
保障了农户的收入
更实现了产量与生态的双重提升
“冷资源”变“热产业”
内蒙古高海拔
冷凉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8-24℃)
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
适合喜凉蔬菜的生长
依托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
内蒙古冷凉蔬菜
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扩大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冷凉蔬菜
种植面积从最初的
100 亩发展到 2500 亩
形成了莴笋、西兰花、洋葱等品种
为主的规模化种植基地
带动当地农民平均每人每年
增收5000-10000元
锡林郭勒盟 2024 年冷凉蔬菜
种植面积达 16.7 万亩
产量 54.27 万吨
占全盟蔬菜总面积及总产量的 85% 左右
主要销往山东、重庆
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乌兰察布市作为
全国重要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
年种植面积达 50 万亩
产品远销全国 20 多个省份
及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
内蒙古冷凉蔬菜
凭借绿色、优质的品质
逐步建立起市场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武川县的娃娃菜、莴笋、生菜
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和林县打造 “和林蒙鲜” 品牌
产品通过冷链物流销往京津冀地区
二连浩特口岸供应
蒙古国 80% 的蔬菜需求
冷凉蔬菜上午出境
次日即可抵达乌兰巴托市场
京蒙协作项目
进一步推动冷凉蔬菜进京
察右中旗 2 个基地
入选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
成为北京市场的重要供应源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
"冷地方"变 "热沃土"
内蒙古正上演着一场
现代农业的智慧蝶变
传统农田里生长出的
不仅是翠色欲滴的优质蔬菜
更孕育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