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6 23:33 来源: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助推器”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以五大任务为统领,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依托,加速构建算力为基、产业为核、应用为擎、空间为翼、人才为支撑、安全治理为后盾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链、产业应用链、风险防控链深度融合。
继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助推器”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也是欠发达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资源诅咒”的路径依赖仍未被彻底打破,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目前,全区产业仍以能源资源为主,无论是工业还是农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新兴产业虽然增长快但占比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从产业发展视角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能够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全局来看,发展人工智能是内蒙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乃至全球产业大格局的重要契机。若错过这班“列车”,在未来的区域竞争和产业分工中就会处于劣势。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内蒙古必须抓住机遇,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加快培育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从而将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9.4%,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政治责任,在以人工智能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等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算力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新引擎,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凭借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能源禀赋和较低的年平均气温,构建了多层次的算力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多元协同的算力体系。作为国家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内蒙古构建起绿色算力优势产业,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过80%,未来可为数据中心提供100%绿电。2024年,内蒙古算力总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规模达8.7万P,居全国第一,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超算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内蒙古“天上有风光、地下有煤炭、手里有电网”,是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双丰富的省区,率先在全国构建起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体系。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35亿千瓦,排名全国第一,超过火电的装机总量,标志着能源结构转型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稳定的绿电供应,为内蒙古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能源基础。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能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制度建设激活人工智能发展动能。2024年2月,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等四部门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6月,内蒙古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内蒙古和林格尔集群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以五大任务为统领,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依托,加速构建算力为基、产业为核、应用为擎、空间为翼、人才为支撑、安全治理为后盾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链、产业应用链、风险防控链深度融合,奋力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的实践新路径。
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算力底座”。要突出算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强化跨学科融合,促进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交叉,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算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要鼓励企业开展算力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承担国家、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在扩容“算力券”发放的同时新增“算力券”,支持企业购买符合自治区规划布局的智算中心以及纳入算力撮合的合作伙伴所供给的智能算力。
以“人工智能+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要立足比较优势,找准切口,靶向发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本地资源禀赋深度耦合,在优势特色产业上精准突破。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乳业、稀土、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研究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优势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进行业级垂直大模型轻量化、本地化部署。结合各盟市区位优势,推动模型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在呼和浩特市可重点推动乳业大模型建设,在包头市重点推动制造业大模型建设,在鄂尔多斯市重点推动能源大模型建设,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重点推动旅游大模型建设,在其他盟市推动新能源、农牧业、林业等行业大模型建设,不断提升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水平,为边疆地区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深赋能、强特色”的垂直大模型发展路径。
开辟人工智能发展新领域
开拓行业应用新场景。行业应用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要深度挖掘数据价值、高效配置资源能源,探索人工智能在能源、金融、人力资源、消费等行业多元化应用,形成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新生态。一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支持优势行业企业抢抓产业智能化发展机遇,深入挖掘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导入行业应用大模型,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交互,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在矿山、电力、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二是推进“人工智能+公共服务”。支持相关部门先行先试,导入大模型智能决策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实现“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平台响应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三是推进“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整合城市物联感知数据,导入大模型智能决策系统,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支撑,打造更为智能、高效、宜居的城市。
拓展人工智能发展新空间。对内,要立足内蒙古气候、区位和应用场景等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工智能领域交流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京津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飞地”园区,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部空间。对外,要全力推动《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口岸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地见效,以建设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跨境合作常态化为目标,推动各口岸主体间形成智慧互联、协同联动、高效运行的良好生态,努力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智慧口岸,推动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提质升级,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空间。
强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进、培育算法模型研发高端人才、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等技能融合型人才。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推动更多区内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鼓励校企联合共建产业学院,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企业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模型应用能力培训和案例教学,不断丰富人工智能教育培训体系。支持人工智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及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申报人工智能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支持企业、劳动者参与人工智能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统筹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内蒙古的重大政治责任。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构建以“智慧边防、数字边境”大数据智能化为核心的边境立体化管控体系,不断提升边疆地区治理能力,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服务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和谐的大局。
(文/李冰晶 中共包头市委员会党校经济与管理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