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两小时创新圈”:让科创资源流动起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5-03-28 22:55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两小时创新圈”犹如一颗种子,在内蒙古生根发芽。

“两小时创新圈”,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交通便捷性——高铁从呼和浩特市到北京市只需短短两个多小时,也意味着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协作能够迅速实现资源互补和技术转化。

“种下去”:释放叠加效应

时间回到2024年,两地之间,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浮出水面。

2024年12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与呼和浩特市共同打造“两小时创新圈”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此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与海淀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一份意义深远的合作协议。这份协议旨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构建覆盖两地的“两小时创新圈”。

这一合作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呼和浩特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科技创新节点。而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市,则拥有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双方的合作可谓天作之合。

“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己离‘高科技’很远,”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副总经理苑峰坦言:“但如今,借助北京市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我们的企业也能站在行业前沿。”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自豪感,也反映了众多本地企业家的心声。

在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和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多云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周密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让各项数据交易依流程合规有序进行,依照算力资源的调度分配机制,“和—京—芜—贵—渝”算力调度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北京市的18家数据企业落户和林格尔新区,已建成算力2.4万P,对口保障北京市相关企业使用算力1.1万P,占比46%;建成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每年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开通北京—呼和浩特全球首条商用400G全光省级骨干网,实现互访延时7毫秒以内……百度智能云(内蒙古)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马铃薯数字化种植服务示范基地等一批京蒙合作示范性项目落地呼和浩特地区。

眼下,呼和浩特市企业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北京地区的创新主体展开合作,在工业仿真、绿电消纳等多个领域实施科技“突围”项目,累计合作项目超过50项。

双向奔赴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被释放。

“活起来”:碰撞科技火花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北京协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乳业领域关键核心部件生产开展合作。

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20余家在京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展开平台共建。

“两小时创新圈”启动后,高能级创新相继落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的揭牌落户。

研究中心落户后,推动飞轮储能、智能传感、数字孪生、工业仿真、声纹检测5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成果落地,吸引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科技公司在呼和浩特市注册子公司并入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

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动人乐谱就此奏响。

3月24日早上7点,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銮、李济民登上北京市开往呼和浩特市的G2459列车。

两小时后,他们便深入内蒙古通昇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内蒙古源家辉门窗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调研,为他们制定精准的数字化改造方案。

“多亏了‘两小时创新圈’,帮助我们迈过了从‘0’到‘1’的瓶颈期。”内蒙古源家辉门窗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平感叹,通过数字化改造,破除了公司在生产流程上的信息壁垒与传统模式的局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及产品质量的全面优化。

这样的生动实例有很多,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的离散元仿真分析软件应用于内蒙古京能盛乐热电有限公司的磨煤机磨辊磨损计算;基于CAD+CAE+AI技术的工业软件云平台应用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软件公共平台的设计……“两小时创新圈”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既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与内蒙古京能盛乐热电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大学等共同成立‘政产学研推用银’创新联合体,开展以CAE+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电厂系统开发。目前,已开展磨煤机磨辊损伤智能预测系统和暖气管道破坏点智能预测系统开发。”李济民忙得不亦乐乎。

打破地域圈层,向更广阔的天地“突围”。蒙牛集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内蒙古动力机械研究所联合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科技“突围”示范项目,有效填补了首府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两小时创新圈”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以更大合力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产出与落地转化。

“长起来”:蓝图清晰可期

如何让“两小时创新圈”长成参天大树?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要同频共振。

为了吸引北京市的高端人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支持以及创业资金扶持等。同时,还定期组织企业家前往北京市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以前总觉得去北京参加培训是件奢侈的事情,”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张建宏感慨道:“但现在不同了,政府帮我们搭建了平台,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呼和浩特(北京)人才科创中心引进北大叶酸超分子材料项目、中科院“数字心脏”项目,支持行业龙头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产学研合作需求在京建设mRNA动物疫苗联合实验室、神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投资建设合成生物研究院。

不仅如此,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来呼共建交能融合产业创新中心、陈十一院士团队来呼共建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黄维院士团队来呼共建柔性电子研究院和未来产业园……从吸引在京院士团队来呼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到集成式引进国家级人才团队,呼和浩特市聚引北京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200余人。

2月1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实地调研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并召开优化创新生态座谈会,与40余家科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面对面交流,共商首府创新生态建设。

呼和浩特市和北京市正在计划进一步深化合作。

“我们的目标是让‘两小时创新圈’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创新生态系统,”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表示,今年,双方将常态化开展项目对接,发挥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的放大作用,引进培育10家左右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年内至少推动5个颠覆性技术和项目落地转化,并落实“助企行动”,支持和帮助颠覆性技术企业找市场、找订单,合力打造颠覆性技术应用场景,形成“一个中心+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一批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负责人王雪松认为,“两小时创新圈”合作经验值得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共享与共赢,“两小时创新圈”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未来,呼和浩特市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创新网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对接,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附件:

上一篇: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下一篇: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开幕 我区将聚焦科技合作深度参与系列活动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两小时创新圈”:让科创资源流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5-03-28 22: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两小时创新圈”犹如一颗种子,在内蒙古生根发芽。

“两小时创新圈”,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交通便捷性——高铁从呼和浩特市到北京市只需短短两个多小时,也意味着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协作能够迅速实现资源互补和技术转化。

“种下去”:释放叠加效应

时间回到2024年,两地之间,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浮出水面。

2024年12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与呼和浩特市共同打造“两小时创新圈”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此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与海淀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一份意义深远的合作协议。这份协议旨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构建覆盖两地的“两小时创新圈”。

这一合作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呼和浩特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科技创新节点。而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市,则拥有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双方的合作可谓天作之合。

“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己离‘高科技’很远,”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副总经理苑峰坦言:“但如今,借助北京市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我们的企业也能站在行业前沿。”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自豪感,也反映了众多本地企业家的心声。

在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和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多云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周密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让各项数据交易依流程合规有序进行,依照算力资源的调度分配机制,“和—京—芜—贵—渝”算力调度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北京市的18家数据企业落户和林格尔新区,已建成算力2.4万P,对口保障北京市相关企业使用算力1.1万P,占比46%;建成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每年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开通北京—呼和浩特全球首条商用400G全光省级骨干网,实现互访延时7毫秒以内……百度智能云(内蒙古)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马铃薯数字化种植服务示范基地等一批京蒙合作示范性项目落地呼和浩特地区。

眼下,呼和浩特市企业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北京地区的创新主体展开合作,在工业仿真、绿电消纳等多个领域实施科技“突围”项目,累计合作项目超过50项。

双向奔赴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被释放。

“活起来”:碰撞科技火花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北京协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乳业领域关键核心部件生产开展合作。

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20余家在京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展开平台共建。

“两小时创新圈”启动后,高能级创新相继落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的揭牌落户。

研究中心落户后,推动飞轮储能、智能传感、数字孪生、工业仿真、声纹检测5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成果落地,吸引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科技公司在呼和浩特市注册子公司并入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

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动人乐谱就此奏响。

3月24日早上7点,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銮、李济民登上北京市开往呼和浩特市的G2459列车。

两小时后,他们便深入内蒙古通昇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内蒙古源家辉门窗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调研,为他们制定精准的数字化改造方案。

“多亏了‘两小时创新圈’,帮助我们迈过了从‘0’到‘1’的瓶颈期。”内蒙古源家辉门窗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平感叹,通过数字化改造,破除了公司在生产流程上的信息壁垒与传统模式的局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成本的显著降低以及产品质量的全面优化。

这样的生动实例有很多,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的离散元仿真分析软件应用于内蒙古京能盛乐热电有限公司的磨煤机磨辊磨损计算;基于CAD+CAE+AI技术的工业软件云平台应用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软件公共平台的设计……“两小时创新圈”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既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与内蒙古京能盛乐热电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大学等共同成立‘政产学研推用银’创新联合体,开展以CAE+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电厂系统开发。目前,已开展磨煤机磨辊损伤智能预测系统和暖气管道破坏点智能预测系统开发。”李济民忙得不亦乐乎。

打破地域圈层,向更广阔的天地“突围”。蒙牛集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内蒙古动力机械研究所联合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科技“突围”示范项目,有效填补了首府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两小时创新圈”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以更大合力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产出与落地转化。

“长起来”:蓝图清晰可期

如何让“两小时创新圈”长成参天大树?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要同频共振。

为了吸引北京市的高端人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支持以及创业资金扶持等。同时,还定期组织企业家前往北京市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以前总觉得去北京参加培训是件奢侈的事情,”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张建宏感慨道:“但现在不同了,政府帮我们搭建了平台,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呼和浩特(北京)人才科创中心引进北大叶酸超分子材料项目、中科院“数字心脏”项目,支持行业龙头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产学研合作需求在京建设mRNA动物疫苗联合实验室、神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投资建设合成生物研究院。

不仅如此,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来呼共建交能融合产业创新中心、陈十一院士团队来呼共建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黄维院士团队来呼共建柔性电子研究院和未来产业园……从吸引在京院士团队来呼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到集成式引进国家级人才团队,呼和浩特市聚引北京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200余人。

2月1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实地调研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并召开优化创新生态座谈会,与40余家科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面对面交流,共商首府创新生态建设。

呼和浩特市和北京市正在计划进一步深化合作。

“我们的目标是让‘两小时创新圈’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创新生态系统,”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表示,今年,双方将常态化开展项目对接,发挥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的放大作用,引进培育10家左右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年内至少推动5个颠覆性技术和项目落地转化,并落实“助企行动”,支持和帮助颠覆性技术企业找市场、找订单,合力打造颠覆性技术应用场景,形成“一个中心+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一批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负责人王雪松认为,“两小时创新圈”合作经验值得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于共享与共赢,“两小时创新圈”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未来,呼和浩特市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创新网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对接,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